【標題】 枸橘 【拉丁文】 Fructus Ponciri Trifoliatae 【異名】 枳實(《本經(jīng)》),臭橘(《本草圖經(jīng)》),枸棘子(《履巉巖本草》),野橙子(《綱目》),鐵籬笆(《植物名實圖考》),唐橘(《中國樹木分類學》),臭枳子、臭刺、臭杞(山東),青旦旦、土枳實(陜西),鋼橘子、枸橘梨、枸橘李、臭橘子、楊橘(江蘇),枸橘子(浙江),野梨子、苦橘子(上海),綠衣枳實、綠衣枳殼(福建)。原植物枸橘 又名:枳(《周禮》),鐵籬笆(《植物名實圖考》),鐵籬寨、綠角刺(河南)。 【性味歸經(jīng)】 味辛、苦。性溫。歸肝、胃經(jīng)。 【功效】 疏肝和胃,里氣止痛,消積化滯。 【藥用】 為蕓香科植物枸橘 Poncirus trifoliata (L.) Raf. [Citrus trifoliata L.] 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實。 【應(yīng)用】 用于肝氣郁滯或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脅肋脹痛,乳房結(jié)塊,疝氣痛,睪丸腫痛。本品辛溫行散,苦而泄降,能疏肝和胃,理氣散結(jié)止痛。治氣滯胃脘疼痛,《本經(jīng)逢原》以本品煅末,酒送服;治肝氣郁結(jié)所致之脅肋疼痛,可配青皮、郁金,以增強其疏肝止痛之力;用于乳房結(jié)塊或脹痛,可與柴胡、香附、夏枯草等理氣散結(jié)之藥相伍;若治疝氣疼痛,睪丸腫痛,則宜與川楝子、橘核、小茴香等同用,共奏理氣散結(jié)止痛之功。 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滿,大便秘結(jié)。本品又能消積化滯。治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常與山楂、神曲、香附等行氣消積藥同用;若大便秘結(jié),則可配大黃、萊菔子等,以導滯通腑。 此外,治咽喉腫痛,枸橘與淡竹葉、望江南煎湯代茶,有清熱解毒之功。單用治子宮脫垂、胃下垂、脫肛等亦有一定療效。近以本品治消化道腫瘤所致的氣滯腹脹,常與旋覆花、沉香曲、姜半夏等配用。 【注意】 氣血虛弱、陰虛有火或孕婦慎服。 【用法用量】 9.00 - 15.00 g 【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無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壓狀。莖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長1~5cm,刺基部扁平。葉互生,三出復葉;葉柄長1~3cm,寬2~5mm;頂生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6cm,寬0.7~3cm,先端微凹或圓,基部楔形,邊緣有不明顯小鋸齒;側(cè)生小葉較小,橢圓狀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時在主脈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點。花白色,具短柄,單生或成對生于二年生枝條葉腋,常先葉開放,有香氣;萼片5,卵狀三角形,長5~6mm;花瓣5,倒卵狀匙形,長1.5~3cm,寬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長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數(shù)枚胚珠,花柱粗短,柱頭頭狀。柑果球形,直徑2~5cm,熟時橙黃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種子多數(shù)。花期4~5月,果期7~10月。 多栽培于荒地、路旁,或作庭園綠籬。陜西、甘肅、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產(chǎn)地】 主產(chǎn)福建古田、閩侯、閩清。除供省內(nèi)銷售外,尚銷廣東和廣西等地。并有出口。 【品種考證】 據(jù)考證,唐宋以前所用枳實的原植物即為本種(參見“枳實”條)。枸橘之名始見于《綱目》,稱:“枸橘處處有之。樹、葉并與橘同,但干多刺,三月開白花,青蕊不香,結(jié)實大如彈丸,形如枳實而殼薄,不香,人家多收種為藩蘺,亦或收小實,偽充枳實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其描述及附圖與本品相吻合,同時也說明枸橘在明代已視為枳實的偽品了。 【藥理作用】 1 抗病毒作用 將小鼠纖維細胞放置于200 ug/ml的橙皮甙中先孵化,能保護細胞不受水皰性口炎病毒的侵害維持24h。果實中所含橙皮甙預先處理HeLa細胞,能預防流感病毒的感染,促其抗病毒活性可被透明質(zhì)酸酶破壞。 2 抗炎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柚皮甙100mg/kg可降低甲醛性踝腫脹,大鼠注射100mg/kg也有顯著的杭炎作用。橙皮甙和柚皮甙對小鼠因維生素C缺乏所致眼球結(jié)膜血管內(nèi)血細胞凝聚及徽血管抵抗力降低,有改善作用。能增強維生素c缺乏的小鼠腎上腺、脾及白細胞中抗壞血酸的含量。 3 果皮所含橙皮甙和柚皮甙都能抑制大鼠眼晶狀體的醛糖還原酶、在大鼠體內(nèi)柚皮甙的1/10000濃度,仰制作用為80% 【采收加工】 5~6月拾取自然脫落在地上的幼小果實,曬干;略大者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干者稱綠衣枳實;未成熟果實,橫切為兩半,曬干者稱綠衣枳殼。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軟,對剖,干燥,篩去灰屑。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1.治胃脘脹痛,消化不良 枸橘9g,水煎服;或煅存性研粉,溫酒送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疝氣 枸橘6個。用250g白酒泡7d。每服藥酒2盅,日服3次。(《河北中草藥》) 3.治睪丸腫痛 枸橘焙干,研末。每次服3g,每日服2次。用開水或溫酒送服,或水煎服;或枸橘3個,小茴香9g。水煎服,每日服2次。(《山東中草藥手冊》) 4.治跌打損傷,閃腰岔氣 鐵籬寨12g,小茴香桿30g,香附子12g,藿香桿9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5.治淋巴結(jié)炎 鮮枸橘、白礬各等分。搗爛敷患處。(《河北中草藥》) 6.治牙痛 鐵籬寨6g,小茴香9g。水煎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7.治咽喉痛,扁桃體炎 枸橘4個,竹子葉7片,槐蛾1塊;或加望江南3~6g。水煎,代茶飲。(《山東中草藥手冊》) 8.治內(nèi)傷諸痛 枸橘,醋浸熬膠,攤貼。貼即痛止,但須久貼,方不復發(fā)。(《本經(jīng)逢原》) 9.治下痢膿血 枸橘、萆薢各等分。炒存性,研粉。每次6g。用茶汁送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10.治對口瘡 枸橘3枚。焙黃,酒沖服。微醉,蓋被取汗。(《(魚孚)溪單方選》) 11.治遍身白疹,瘙癢不止 小枸橘不拘多少。切作片,麩皮炒黃為末,每服二錢,酒浸少時,去枸橘,但飲酒。仍以枸橘煎湯洗患處。(《急救良方》) 【圖片】 枸橘 ![]()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