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甘松《青陽客棧》 【名稱】 甘松 【拉丁文】 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cis 【異名】 甘松香(《本草拾遺》),香松(《中藥志》)。 【性味歸經】 味辛、甘,性溫。歸脾、胃經。 【功效】 理氣止痛,醒脾健胃。 【藥用】 為敗醬科植物甘松 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和寬葉甘松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 Don)DC. [Patrinia jatamansi D. Don;N. grandiflora DC.] 的根和根莖。 【應用】 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甘松辛溫氣香,擅行脾胃氣滯,故治脘腹脹痛,每與山柰相須而用,益增理氣止痛之效,若因寒而氣滯脹痛者,可配入干姜等溫中之藥,以散寒止痛,若脾虛運化不行而脹滿者,可配黨參、白術、木香等,以消補兼行,醒脾健胃。現有用本品治冠心病心絞痛者,常與郁金、片姜黃、降香等同用,以理氣活血止痛。 用于牙痛。甘松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治齲齒作痛,可單味泡湯含漱。若用本品與白芷、細辛、石膏、食鹽(煅)等,同研細末,早晚擦牙,不獨固齒,兼去口中氣味,如《驗方新編》固齒方。 用于腳氣。甘松辛溫性燥而去濕,用治腳氣病足膝浮腫者,可與荷葉心、藁本煎湯外洗,以“收濕拔毒”,如《普濟方》甘松湯。 【注意】 氣虛血熱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6.00 g 【形態】 1.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20~35cm。全株有強烈松脂樣香氣。基生葉較少而疏生,通常每叢6~9片,葉片窄線狀倒披針形或倒長披針形,長6~20cm,寬4~10mm,先端鈍圓,中部以下漸窄略成葉柄狀,基部稍擴展成鞘,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主脈三出。聚傘花序呈緊密圓頭狀;總苞2片,長卵形;小苞片2,甚小;花萼5裂,齒極小;花粉紅色;花冠筒狀,先端5裂,基部偏突;雄蕊4,伸出花冠;子房下位,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柱頭漏斗狀。瘦果倒卵形,長約3mm,萼宿存。花期8月。 生于海拔3500~4500m的高山草原地帶。分布于甘肅、青海、四川、云南西北部。 2.寬葉甘松 又名:匙葉甘松(《中國高等植物圖鑒》)。 本種與甘松的區別在于:根莖密被葉鞘纖維;叢生葉長匙形或線狀倒披針形,長達25cm,寬達2.5cm,基部漸窄而為葉柄。莖生葉下部的橢圓形至倒卵形,基部下延成葉柄,上部的葉無柄。花后花廳主軸和側軸多數不明顯伸長。果實被毛。花期6~8月。 生于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帶或疏林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產地】 主產于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此外,青海、甘肅、西藏亦產。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本品始載于《本草拾遺》,云:“叢生,葉細,出涼州。”《本草圖經》載:“甘松香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遼州亦有之。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八月采。”涼州、姑臧均今甘肅武威一帶。(《綱目》云:“產于川西松州(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松潘),味甘,故名。”按以上形態、習性及產地記述,與今市售甘松基本相符。 【藥理作用】 1 中樞抑制作用 甘松香對青蛙、家兔和小白鼠有與纈草相似的鎮靜作用。寬葉甘松的揮發性物質也有相似的鎮靜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安定作用。甘松有機溶媒提取物對小鼠、大鼠、貓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鎮靜、升壓,以乙醇提取物效力較高。纈草萜酮對多種動物也有鎮靜作用。 2 解痙作用 甘松醇提物對離體小腸、大腸、子宮、支氣管等平滑肌器官、均有拮抗組胺、5-羥色胺及乙酰膽堿的作用;還能拮抗氮化鋇引起的痙攣,故對平滑肌尚有直接作用。在給小鼠噴射組胺的前后,應用寬葉甘松可使支氣管擴張。 3 抗心律失常作用 靜脈注射甘松醇提物0.5~2g/kg對氯化鋇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及氯仿—腎上腺素誘發的家兔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并能延長家免離體心房的不應期。給神經性缺血型心律失常家兔靜脈注射甘松水提醇沉液1g/kg后,可使室性早搏顯著減少。 4 抗心肌缺血作用 家兔靜脈注射甘松2g/kg,可使心率顯著減慢,并對靜脈注射垂體后葉素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有顯著保護作用;并能顯著增強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 5 其他作用 甘松新酮給高血壓大鼠口服后,有降壓作用、纈草萜酮也有輕度降壓作用。揮發油有微弱的抗菌、驅風及解痙作用,對皮膚、粘膜無局部刺激。1:80濃度的甘松在試管內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果收,以秋季采者為佳。采挖后去凈泥沙,不可用水洗,以免損失香氣。除去殘莖及細根,曬干或陰干。 【炮制】 《朱氏集驗方》:“去土,銼。”《品匯精要》:“水洗去土。”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1.治神經性胃痛 甘松3g,香附6g,沉香3g。共研細粉,每服1~2g,溫水送服,每日3次。(《現代實用中藥》) 2.治腎虛齒痛 甘松、硫黃等分為末,泡湯漱之。(《經效濟世方》) 3.治痰眩 半夏曲、天南星各二兩,甘松一兩,陳橘皮一兩半。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食后。(《雞峰普濟方》松香丸) 4.治癔病,神經衰弱,腸胃痙攣等 甘松18g,廣皮4.5g。水500ml,浸于沸水內3h。(每半小時煮沸1次)。分12次服,日服6次。(江西《中草藥學》) 5.治疔 甘松、山柰各五錢,雄黃(研細)一錢,麝香一分。酒水各半,先煎甘松、山柰,煎好濾清,調雄黃、麝香服。(《瘍醫大全》) 【藥論】 1.論甘松醒脾健胃之功 ①李時珍:“甘松芳香,能開脾郁,少加入脾胃藥中,甚醒脾氣。”(《綱目》) ②倪朱謨:“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開寶》方主心腹卒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其氣芳香,入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虛不食,久瀉虛脫。溫而不熱,香而不燥,甘而不滯,至和至美,脾之陽分用藥也。”(《本草匯言》) 2 .論甘松與山柰性能的區別 黃宮繡:“此雖有類山柰,但山柰氣多辛竄,此則甘多于辛,故書載能入脾開郁也。”(《本草求真》) 3 .論甘松通經絡,治霍亂轉筋 張山雷:“甘松,近東瀛醫家謂此藥善通經絡,專治轉筋,為霍亂轉筋必需之藥。頤自定霍亂藥酒方,用伊打和酒精,浸取濃汁,合姜、附、萸、連諸味,治真寒霍亂、轉筋入腹危急重癥,極有捷效,知此物溫運,活絡通經無出其右。此固向來治藥物學者之所未知者也。”(《本草正義》)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