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麻黃莖節間橫切面,邊緣有波狀細棱脊18~20條。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厚,被厚的角質層,兩棱脊間有下陷氣孔;在棱脊內側有下皮纖維束。皮層寬,有少數纖維散在。中柱鞘纖維束新月形,位于韌皮部外側。維管束外韌型,8~10個,形成層環類圓形。木質部 呈三角形。髓薄壁細胞壁非木化,常含紅棕色塊狀物,偶有環髓纖維。表皮細胞外壁,皮層細胞及纖維壁均見草酸鈣砂晶。
2.中麻黃 脊18~28個;維管束12~15個,形成層環類三角形;髓薄壁細胞壁微木化,環髓纖維多。
3.木賊麻黃棱脊13~14個;維管束8~10個,形成層環類圓形;髓薄壁細胞壁木化,無環髓纖維。草麻黃粉末:
1.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外壁布滿草酸鈣砂晶,角質層厚達18μm。
2.氣孔特異,長圓形,保衛細胞側面觀似電話筒狀。
3.皮層纖維細長,直徑10~24μm,壁厚,有的木化,壁上布滿砂晶,形成嵌晶纖維。
【化學成分】 1.含多種有機胺類生物堿,主要的活性成分為L-麻黃堿(L-ephedrine),其次為d-偽麻黃堿(d-pseudoephedrine),微量的L-N-甲基麻黃堿(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偽麻黃堿(d-N-methylpseudoephedrine)、l-去甲基麻黃堿(L-norephedrine),d-去甲基偽麻黃堿(dnorpseudoephedrine) 、麻黃次堿(ephedine)等。麻黃堿具平喘作用,偽麻黃堿具消炎作用。麻黃生物堿主要存在于草質莖的髓部。
2.噁唑酮類生物堿:麻黃噁唑酮(ephedroxane)。
3.揮發油:從中分離出32種化合物,含量較高的有α,α,4-三甲基-3環己烯-甲醇(α,α-4-trimethyl-3-cyclohexen-1-methanol),β-松油醇(β-terpineol)等。
4.黃酮類化合物:芹菜素(apigenin)、小麥黃素(tricin)、山奈酚(laemplerol)、芹菜素-5-鼠李糖(apigenin-5-rhamnoside)等。
【理化鑒別】
1.粉末微量升華,得細微針狀或顆粒狀結晶。
2.取麻黃酸性水浸液各1 ml,分別置2試管中,一管加碘化鉍鉀試液1滴,產生黃色沉淀;另管加碘化汞鉀試液1滴,不產生沉淀(檢查生物堿)。
3.取酸水浸液,堿化后用乙醚萃取,揮去乙醚,殘渣用酸水溶解,加0.5%硫酸銅試液數滴后加10%氫氧化鈉溶液至顯紫色(銅鉻鹽),再加乙醚數ml振搖后放置,醚層顯紫色,水層顯藍色(L-麻黃堿雙縮尿反應)。
4.薄層層析
(1) 麻黃
(2) 麻黃
(3) 麻黃
(4) 鹽酸麻黃堿薄層層析:
樣 品 液:取粉末1g,加水15ml,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堿化,用乙醚∶乙醇(8∶2)提取,脫水,濾過,揮去溶劑,殘渣加甲醇1ml溶解,供試。 對照品液:取l-麻黃堿,用甲醇溶解成每ml含麻黃堿5mg對照品液。
展開:硅膠G板,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2∶1)展開,展距15cm。
顯色:0.5%茚三酮顯色劑,105℃烘烤,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細粉約5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濃氨試液3ml、乙醇10ml與乙醚20ml,放置24小時,加乙醚置水浴上加熱回流4小時至生物堿提盡,將提取液移置分液漏斗中,容器用少量乙醚洗滌,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加0.5mol/L鹽酸溶液振搖提取5次(20ml、 10ml、10ml、10ml、10ml),合并酸液,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使呈堿性,加氯化鈉飽和,用乙醚振搖提取5次(20ml、10ml、 10ml、10ml、10ml),合并乙醚液,用氯化鈉飽和溶液洗滌3次,每次5ml,合并洗液,再用乙醚10ml振搖提取,合并前后二次乙醚液, 精密加人硫酸滴定液(0.01mol/L)30ml,振搖提取,靜置使分層。分取酸液;乙醚液再用水提取3次,每次5ml,合并酸液與水液,置 水浴上加熱,除去微量乙醚,放冷,加甲基紅指示液2滴,用氫氧化鈉滴定液(0.02mol/L)滴定。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當 于3.305mg的麻黃堿(C10H15NO)。
【藥理作用】
1.平喘作用:麻黃堿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松馳作用,對于用藥(如毛果蕓香堿)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有顯著解攣作用。偽麻黃堿與麻黃堿的解痙作用相似。甲基麻黃堿可使支氣管擴張。
2.鎮咳作用:麻黃水溶液提取物對豚鼠氣管機械刺激所致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約相當于磷酸可待因1/20的效果。
3.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麻黃堿能使外周血管收縮,心收縮力加強,心搏出量增加,血壓升高。偽麻黃堿的升壓作用較弱。
4.發汗作用:大鼠口服水溶性提取物在75~300mg/Kg的范圍內其足底部的水份散發(發汗)呈現劑量依賴性發汗作用。
5.對大腦,腦干與脊髓均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可引起失眠、不安和震顫。此外,麻黃還有利尿、抗變態反應、抗炎、解熱、抗病。 【采收加工】
8~10月間割取部分綠色莖枝,或連根拔起,去凈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干,或晾至6成干時,再曬干。放置于燥通風處,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藥用。
【炮制】
1.麻黃 取原藥材,除去殘根、木質莖等雜質,洗凈,潤透,切中段,干燥。
2.蜜麻黃 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麻黃段拌勻,悶透,置炒藥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晾。麻黃每l00kg,用煉蜜20kg。
【性狀】
1.草麻黃 莖細長圓柱形,直徑1~2mm,有時帶少量灰棕色木質莖。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有細縱棱18~20條;節明顯,節間長2~6cm,節上有膜質鱗葉,紅棕色,長3~4mm,下部約1/2合生呈鞘狀,上部2裂(稀3),裂片銳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體輕質脆,斷面 類圓形或扁圓形,略纖維性,中心暗紅棕色。氣微香,味澀,微苦。
2.中麻黃 常帶棕色木質莖。草質莖分枝較多,略于三棱狀,直徑1.5~3mm,節間長2~6cm,細縱棱18~28條。鱗片狀葉長2~3mm,下部有1/3合生或幾不合生,上部3裂(稀2),裂片先端稍反曲;斷面略于三角狀圓形。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