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紫蘇

時間:2015-10-02 20:18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紫蘇 【拼音】 Zisu 【概述】 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莖、葉,其葉稱紫蘇葉,其莖稱紫蘇梗。我國南北均產。夏秋季采收。除去雜質,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脾經。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氣寬中。 【應用
【標題】
紫蘇 
【拼音】
  Zisu 
【概述】
  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莖、葉,其葉稱紫蘇葉,其莖稱紫蘇梗。我國南北均產。夏秋季采收。除去雜質,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脾經。 
【功效】
  解表散寒,行氣寬中。 
【應用】
  1.風寒感冒。本品辛散性溫,發汗解表散寒之力較為緩和,輕證可以單用,重證須與其他發散風寒藥合用。因其外能解表散寒,內能行氣寬中,且略兼化痰止咳之功,故風寒表證而兼氣滯,胸脘滿悶、惡心嘔逆,或咳喘痰多者,較為適宜。治療前者,常配伍香附、陳皮等藥,如香蘇散(《和劑局方》)。治療后者,每與杏仁、桔梗等藥同用,如杏蘇散(《溫病條辨》)。
  2.脾胃氣滯,胸悶嘔吐。本品味辛能行,能行氣以寬中除脹,和胃止嘔,兼有理氣安胎之功,可用治中焦氣機郁滯之胸脘脹滿,惡心嘔吐。偏寒者,常與砂仁、丁香等溫中止嘔藥同用;偏熱者,常與黃連、蘆根等清胃止嘔藥同用;若胎氣上逆,胸悶嘔吐,胎動不安者,常與砂仁、陳皮等理氣安胎藥配伍。用治七情郁結,痰凝氣滯之梅核氣證,常與半夏、厚樸、茯苓等同用,如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此外,紫蘇能解魚蟹毒,對于進食魚蟹中毒而致腹痛吐瀉者,能和中解毒。可單用本品煎湯服,或配伍生姜、陳皮、藿香等藥。 
【用法用量】
  煎服,5~9g,不宜久煎。 
【成藥】
  紫蘇梗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其中主要為紫蘇醛、左旋檸檬烯及少量a-蒎烯等。
  2.藥理作用:蘇葉煎劑有緩和的解熱作用;有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的作用;能減少支氣管分泌,緩解支氣管痙攣。本品水煎劑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紫蘇能縮短血凝時間、血漿復鈣時間和凝血活酶時間。紫蘇油可使血糖上升。
  3.臨床研究: ①用蘇葉與少量生姜治療支氣管炎,按10:1的比例制成25%蘇葉藥液,每日早晚各服一次,100ml/次,10天為1個療程,每兩個療程間隔3天,效果良好(湖南中醫藥導報,2000,6(2):16)。②以蘇前蘆魚湯(蘇葉、前胡、白僵蠶各5~9g,蘆根、魚腥草各9~10g,桔梗3~6g),辨證加減,治療小兒咳嗽50例,取得了較好療效(實用中醫藥雜志,1991,(3):18)。③以黃連4g,蘇葉4g,吳茱萸3g,肉豆蔻5g,百合15g,烏藥10g,柴胡10g,川楝子10g,太子參10g,甘草3g,組成連蘇暢中飲,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具有整體調節精神神經功能,改善胃腸功能障礙,清除幽門螺桿菌的作用(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1):37)。④以黃連蘇葉湯(蘇葉30g,黃連5~6g,半夏12g,丹參15g,玉米須30g)為基礎方,隨證加減,治療慢性腎衰25例,獲得較好療效(中醫雜志,1994,(12):733)。此外,紫蘇還可用治胃神經官能癥、慢性膽囊炎、膽道蛔蟲癥、嬰幼兒秋季腹瀉、尋常疣等病。 
【參考文獻】
  1.《名醫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2.《滇南本草》:“發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
  3.《本草綱目》:“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 
【圖片】
  干紫蘇葉_1
  紫蘇
  紫蘇《中藥學》
  紫蘇《本草綱目》
  紫蘇植株
  蘇葉
  蘇梗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