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淡豆豉《青陽客棧》
【名稱】
淡豆豉
【英文】
Fermented Soybean
【拉丁文】
Semen Glycines Macis Preparatum
【異名】
香豉《傷寒淪》,豉《別錄》,淡豉、大豆豉《綱目》。原植物大豆又名:大菽(《管子》)。
【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平。歸肺、胃經。
【功效】
解肌發表,宣郁除煩。
【藥用】
為豆科植物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 [Phaseolus max (L.)] 黑色的成熟種子經蒸罨發酵等加工而成。
【應用】
用于外感表證。淡豆豉能發散外邪,為外感表證所常用,單用力弱,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且多用于外感初起,風寒、風熱均宜。治療風熱表證,可與金銀花、連翹、薄荷等清熱解表之品同用,如《溫病條辨》銀翹散;治療風寒表證,可與辛溫解表之蔥白同用,如《肘后方》蔥豉湯。
用于心胸煩悶,懊憹不眠。淡豆豉性質輕浮,善于宣郁調中,凡寒熱暑濕之氣,郁結胸脘而不能發越者,皆可用之。如治療熱郁胸中,心胸煩悶,甚或懊憹不眠,配梔子以清熱除煩,如《傷寒論》梔子豉湯;治濕熱郁蒸之酒疸,心中懊憹熱痛,配大黃、梔子以清熱利濕,如《金匱要略》梔子大黃湯;若寒痰郁肺日久,陰雨天即發,坐臥不安者,用其宣肺散邪解毒,可與砒石制丸服用,如《本事方》紫金丹。古方有用本品與大蒜、薤白、黃連等配合應用,治療濕郁腸胃,暴痢下血。
此外,淡豆豉單味煎服治療損傷瘀聚,腹滿脹悶。搗爛外敷還可治療癰瘡腫毒。
【注意】
胃虛易泛惡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15.00 g
【形態】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莖粗壯,密生褐色長硬毛。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三出復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總狀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有毛;花萼鐘狀,萼齒5,被針形,下面1齒最長,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較萼長;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龍骨瓣鐮形;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被毛。莢果帶狀長圓形,略彎,下垂,黃綠色,密生黃色長硬毛。種子2~5顆,黃綠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長約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于東北。
【品種考證】
出自《本草匯言 》;①《肘后方》:“傷寒有數種,今取一藥兼療。若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一、二日,便作此加減蔥豉湯。蔥白一虎口,豉一升,錦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兩,……不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諸名醫方皆用此,更有加減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時氣,必先用此湯服之,往往便瘥。”②陶弘景中“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暑熱煩悶,冷水漬飲二、三升。依康伯法,先以醉、酒溲蒸曝燥,麻油和,又蒸曝,凡三過,乃末椒、干姜屑合和以進食,勝今作油豉也。患腳入恒將其酒浸以滓薄腳皆瘥。好者,出襄陽、錢塘,香美而濃,取中心彌善也。”③《綱目》:“豉,諸大豆皆可為之,以黑豆者入藥。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當隨方法。其豉心乃合豉時取中心者,非剝皮取心也,此說見《外臺秘要》。”④《本經逢原》:“淡豆豉,入發散藥,陳者為勝,入涌吐藥,新者為良。”
【化學成分】
本品含蛋白質19.5%,脂肪6.9%,碳水化合物25%,維生素B10.07mg/100g,維生素 B20.34mg/100g,菸酸2.4mg/100g;另含鈣、鐵、磷鹽、氨基酸以及酶。又謂,從發酵大豆中分離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
【炮制】
1.淡豆豉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2.炒豆豉 《肘后方》:“熬令黃色。”《圣惠方》:“炒令煙出,微焦。”現行,取凈豆豉,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附方】
1.治作寒有數種,人不能別,初覺頭痛身熱,脈洪,起一二日 用蔥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不汗復更作,加葛根二兩,升麻二兩,五升水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若不汗,更加麻黃二兩。(《肘后方》)
2.治痰飲頭痛寒熱,嘔逆,如傷寒 淡豆豉三合,制半夏五錢,茯苓三錢,生姜十片。水煎服。(《方脈正宗》)
3.治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眼,心中懊憹 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傷寒論》梔子炒湯)
4.治風熱攻心,煩悶不已 豉二合,青竹茹一兩,米二合。上以水三大盞,煎豉、竹茹,取汁一盞半,去滓,下米煮粥。溫溫食之。(《圣惠方》豉粥)
5.治傷寒心狂欲走 豉(炒令香熟)三兩,芒硝(燒令白,于濕地上用紙襯出火毒)四兩。上二味,每取豉半兩,先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下芒硝末三錢匕,再煎三二沸。空腹,分溫二服,如人行三里更一服,日夜可四服。(《圣濟總錄》香豉湯)
6.治傷寒汗出不解,已三四日,胸中悶 豉一升,鹽一合。水四升,煎取一升半。分服當吐。(《梅師集驗方》)
7.治溫毒發斑,大疫難救 黑膏生地黃半斤(切碎),好豉一升,豬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減一,絞去滓,末雄黃、麝香如大豆者納中,攪和。盡服之,毒從皮中出。(《肘后方》)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