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配本草》:辛、微苦,微溫。入手陽明、足太陰經氣分。風邪客于陽明,非升不散。陽氣陷于至陰,非升不舉。消瘡癰,解百毒。
得蔥白、白芷,緩帶脈之急。佐干葛、石膏,治胃火齒痛。同葛根,治脾土火郁;胃傷寒冷,陽氣郁而成火。同當歸、肉蓯蓉、懷牛膝,通大便虛燥。
多用則散,少用則升,蜜炙使不驟升。
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
傷寒初病太陽,痘疹見標,下元不足,升散元氣益虧。陽虛火炎,四者禁用。
《本草經解》:升麻氣平微寒,秉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味苦甘無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陰心經;味苦則燥,入足陽明胃經。氣味輕清,陽也。
其解百毒者,氣平而寒,味苦而甘,能清能和,所以解毒也。
殺百精老物殃鬼者,升麻秉平寒之氣,則得清陽通達之性,能破幽暗,制精鬼也。
瘟疫瘴氣,甘能和,所以能辟之也。蠱毒陰惡敗壞之毒,陰毒邪氣,皆天地郁塞熏蒸之氣也,平寒能清,苦能泄之,甘味能和、能解,故藥入口,蠱即吐出也。
其主中惡腹痛者,甘能解毒,苦能泄邪也。
其主時氣毒疬頭痛者,甘平和毒,苦寒清熱,平苦又燥濕也。
其主寒熱風腫諸毒者,平甘以和之,寒苦以清之,入膀胱能散寒熱風腫也。
喉痛口瘡,火郁于上也,其主之者,苦寒之味,火郁發之也。
《神農本草經讀》:太陽標陽本寒,故微寒。蓋太陽秉寒水之氣,而行于膚表,如天氣之下連于水也。太陽在上,則天日當空,光明清湛,清湛故解百毒;光明故殺百精老物殃鬼。太陽之氣行于膚表,故辟瘟疫、疬氣、邪氣。太陽之氣行于地中,故蠱毒入口皆吐出。治蠱毒,則中惡腹痛自除。辟瘟疫、瘴氣、邪氣,則時氣、毒疬、頭痛寒熱自散。寒水之氣,滋于外而濟于上,故治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嘗考凡物紋如車輪者,皆有升轉循環之用,防風、秦艽、烏藥、防己、木通、升麻,皆紋如車輻,而升麻更空通,所以升轉甚捷也。”
《本經疏證》:中惡腹痛,毒之在下者也。時氣毒癘頭痛寒風腫諸毒,毒之在中者也。喉痛口瘡,毒之在上者也。升麻所以能解如許多毒者,蓋以其根內白外黑,莖葉皆青,復花白黑,是為金貫水中,水從木升,仍發越金以歸功于暢水也。水者,嚴歷之寒氣也,金者,上肅之熱氣也,以嚴歷之寒,包收肅之熱,陽欲達而被陰束,是所以為毒也,使隨木升而暢發焉,是即所謂解毒矣。觀所臚諸證,雖得之不同其源,為病不一其狀,歸結其旨,均熱收于中,寒束于外。在外者固是,內者亦未始非病,譬如傷寒中風,雖亦系外寒內熱,然惟外寒是病,內熱乃身中陽氣,故時氣及頭痛寒熱,皆與傷寒中風相近,而治此不治彼,則可以知之矣。
《本草新編》:升麻,味苦、甘,氣平、微寒,浮而升,陽也,無毒?入足陽明、太陰之經。能升脾胃之氣。得白芷、蔥白同用,又入手陽明、太陰二經,其余他經,皆不能入。能辟疫氣,散肌膚之邪熱,止頭、齒、咽喉諸痛。并治中惡,化斑點瘡疹,實建奇功。療肺癰有效,但必須同氣血藥共用。可佐使,而亦不可以為君臣。世人慮其散氣,不敢多用是也,然而,亦有宜多用之時。本草如《綱目》、《經疏》,尚未及言,況他書乎。夫升麻之可多用者,發斑之癥也。凡熱不太甚,必不發斑,惟其內熱之甚,故發出于外,而皮毛堅固,不能遽出,故見斑而不能驟散也。升麻原非退斑之藥,欲退斑、必須解其內熱。解熱之藥,要不能外元參、麥冬與芩、連、梔子,能下行,而不能外走,必藉升麻,以引諸藥出于皮毛,而斑乃盡消。倘升麻少用,不能引之出外,勢必熱走于內,而盡趨于大、小腸矣,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難于解。此所以必須多用,而火熱之毒,隨元參、麥冬與芩、連、梔子之類而行,盡消化也。大約元參、麥冬用至一、二兩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錢,少則四錢、三錢,斷不可止用數分與一錢已也。
或問升麻能止衄血,先生置而不講,豈仲景張夫子非歟?曰:以升麻為止血之藥,此不知仲景夫子用升麻之故也。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須地黃,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過用其引地黃,入于肺與胃耳。此等病,升麻又忌多用,少用數分,便能相濟以成功,切不可多至于一錢之外也。
又問升麻升而不降,何以大便閉結反用升提,必取于升麻,豈柴胡不可代耶?曰:升麻與柴胡,同是升提之藥,然一提氣而一提血。大便燥急,大腸經之火也。大腸有火,又由于腎水之涸也。欲潤大腸,舍補血之藥無由,而補血又責之補腎,使腎之氣通于大腸,而結閉之癥可解。然則通腎之氣,以生血可也,而必加升麻于補腎、補血之中者,蓋陰之性凝滯而不善流動,取升麻而升提其陰氣,則肺金清肅之令行。況大腸與肺又為表里,肺氣通,而大腸之氣亦通,肺氣通,而腎之氣更通,所以閉者不閉,而結者不結也。若用柴胡,雖亦入肝,能提升血分之氣,終不能入于大腸,通于肺、腎之氣,此柴胡之所以不可代升麻也。
或問升麻與犀角迥殊,何以古人有無犀角,角升麻代之之語,以升麻、犀角同屬陽明也,然否?夫升麻雖與犀角同屬陽明,而仲景夫子用升麻以代犀角,非特為其同屬陽明也。犀角地黃湯所以治肺經之火也,犀角引地黃以至于肺,而升麻亦能引地黃以至于肺也。肺與大腸為表里,清肺而大腸陽明之火自降,瘀血必從大便而出,是升麻清肺,正所以清陽明也。
或問升麻用之于補中益氣湯中,豈慮柴胡不能升舉,故用之以相佐耶?曰:柴胡、升麻同用之補中益氣湯者,各升提其氣,兩不相顧,而兩相益也。柴胡從左而升氣,升麻從右而提氣,古人已言之矣。然而柴胡左升氣,而右未嘗不同提其氣,升麻右提氣,而左亦未嘗不共升其氣,又兩相顧,而兩相益也。
《本草分經》:甘、辛,微苦。性升。脾胃引經藥。亦入陽明肺、大腸經,而表散風邪,升散火郁。能升陽氣于至陰之下,引甘溫之藥上行,以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兼緩帶脈之縮急,解藥毒、殺精鬼。
【藥論】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