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云: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經傷風之的藥也。去黑皮及腐爛者用。若補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若得蔥白、白芷之類,亦能走手、足陽明、太陰。
《心》云:發散本經風邪,元氣不足者用此,于陰中升陽氣上行。
《珍》云:脾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東垣云:升麻入足陽明,若初病太陽證便服升麻、葛根,發出陽明經汗,或失之過,陽明經燥,太陽經不可解,必傳陽明矣。投湯不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經圣藥也。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遠,不同,何以代之?蓋以升麻止是引地黃及余藥,同入陽明耳。
仲景云:太陽病,若發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其害不可勝言。又云:太陽兀兀無汗者,葛根湯發之。若兀兀自汗者,表虛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實無汗也。
《訣》云: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
《本草衍義補遺》:陽中微陰,主脾胃,解肌肉間熱,脾痹,非升麻梢不能除。手足陽明傷風引用之的藥及發解本經風邪。若元氣不足者用此于陰中升陽,氣上行不可缺也!侗静荨吩疲褐畏勿艨韧倌撗。
《本草發揮》:成聊攝云:《玉函》曰:大熱之氣,寒以取。甚熱之氣,以汗發之。麻黃、升麻之甘,以發浮熱。
潔古云:升麻乃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行經藥也。若補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若得白芷、蔥白之類,亦能走手陽明、太陰。非此四經,不可用也。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傷風引用之藥也!吨髦蚊卦E》云:氣溫味辛,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手足陽明引經一,升陽氣于至陰之下二,陽明經分頭痛三,去風邪在皮膚及至高之上四也。治脾癉,非升麻梢不能除。
《本草綱目》:升麻,柴胡,引生發之氣上行。同葛根,能發陽明汗。
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素弱,元氣虛餒,乃勞役饑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升麻葛根湯,乃發散陽明風寒藥。余每用治陽氣郁遏及元氣下陷諸病,時行赤眼,每有殊效。神而明之,方可拘泥乎?一人素飲酒,因寒月哭母受冷,遂病寒中,食無姜、蒜,不能一啜。至夏酷暑,又多飲水,兼懷怫郁。因病右腰一點脹痛,牽引右脅,上至胸口,則必欲臥。發則大便里急后重,頻欲登圊,小便長而數,或吞酸,或吐水,或作瀉,或陽痿,或厥逆,或得酒少止,或得熱稍止。但受寒食寒,或勞役或入房,或怒或饑,即時舉發。一止則諸證泯然,如無病人,甚則日發數次。服溫脾勝濕、滋補消導諸藥,皆微止隨發。余思之,此乃饑飽勞逸,內傷元氣,清陽陷遏,不能上升所致。遂以升麻葛根湯合四君湯,加柴胡、蒼術、黃芪,服后仍飲酒一、二杯以助之,其藥入,覺清氣上行,胸膈爽快,手足和暖,頭目精明,神采迅發,諸證如掃。每發一服即止,神驗無比。若減升麻、葛根,或不飲酒,則效便遲。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氣消者多,長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稟受弱而有前諸證者,并宜此藥治法治之!端亍罚宏幘钇淙藟郏柧灯淙素。千古之下,窺其奧而闡其微者,張潔古、李東垣二人而見。外此,則著《參同契》、《悟真篇》者,皆與此同也。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發熱時,可用解毒,痘已出后,氣弱或泄瀉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湯,則見斑后必不可用,為其解散也。本草以升麻為解毒,吐蠱毒要藥,蓋以其為陽明本經藥,而性又上升故也。按《范石湖文集》云:李燾為雷州推官,鞫獄得治蠱方:毒上在,用升麻吐之;在腹,用郁金下之,或合二物服之,不吐則下。此方活人甚眾也。
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后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
《本草經疏》:升麻稟天地清陽之氣以生,陽草也。故味甘、苦,平、微寒,無毒。潔古又云:性溫,味辛微苦。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為足陽明、太陰引經的藥。得蔥白、白芷,緩帶脈之縱急。亦入手陽明大腸,升陽氣于至陰之下。春氣生生而上升,升麻正得之,故主解百毒。感清陽之氣者必能破幽暗,故殺百精經老物殃鬼,澼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凡云甘者,其氣必和,升則必散,和而散,故主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者,手少陽,足陽明、太陰熱極故也,散三經之義,則二證愈矣。
簡誤:升麻屬陽而性升,其功用俱如經說。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陰虛火動,腎經不足,及氣逆嘔吐,驚悸怔忡,癲狂等病,法咸忌之。誤用多致危殆。
《本草蒙筌》:味苦、甘,氣平、微寒。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無毒。乃足陽明太陰行經之藥,凡補脾胃必此引之。若得白芷蔥白同煎,又走手經陽明太陰。非此四經,不可用也。解百毒,殺百精殃鬼;釋諸瘴,辟諸疫瘟邪。去傷風于皮膚,散發熱于肌肉。倘太陽證俱誤服,是先引賊寇破家。東垣云:初病太陽證,便服升麻葛根湯,是遺太陽不惟遺經,反引太陽邪氣入于陽明不能解也,故曰引賊破家云。務認分明,切勿鹵莽。止頭痛喉痛齒痛,并中惡腹痛;理口瘡疥瘡斑瘡,及豌豆爛瘡。治風腫風癇,療癰肺痿。故圣藥為瘡家之號,的藥來風家之稱。升提元陽,不下陷陰分;挾引諸藥,同行達四經。東垣云:引蔥白,散手陽膽風邪;引石膏,止陽明齒痛是也。
謨按:仲景《傷寒論》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黃湯主之。夫犀角,乃陽明圣藥也。又曰:如無犀角,代以升麻。其犀角、升麻氣味大相遠隔,何以代云?不過知升麻亦陽明經藥,用之以引地黃及諸藥同入陽明經爾。舍此他用,豈復能乎?
《本草乘雅》:人身氣機,升出降入,謂之一周。能升則氣機無不周矣。生陽之氣發揚,邪僻之陰自死。入口皆吐出,此其外徵。長升即是長生,下者舉之,此為要藥。從混濁散漫之中,拔其微之妙,的是樞機之劑。但上行須有真氣在,否則是煮沒米粥矣。雷公炮制,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即煉已筑基,大裨體用,上行者有根可據矣。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