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延胡索《中藥學(xué)7版》 【名稱】 延胡索 【拼音】 Yanhusuo 【出處】 《雷公炮炙論》 【概述】 為罌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 的塊根。主產(chǎn)于浙江、江蘇、湖北、湖南等地。野生或栽培,夏初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置沸水中煮至恰無白心時取出,曬干。切厚片或搗碎,生用;或醋炙用。 【性味歸經(jīng)】 辛、苦,溫。歸心、肝、脾經(jīng)。 【功效】 活血,行氣,止痛。 【應(yīng)用】 用于氣血瘀滯之痛證。本品辛散溫通,為活血行氣止痛之良藥,前人謂其能“行血中之氣滯,氣中血滯,故能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為常用的止痛藥,無論何種痛證,均可配伍應(yīng)用。若治心血瘀阻之胸痹心痛,常與丹參、桂枝、薤白、瓜蔞等藥同用;若配川楝子,可治熱證胃痛,如金鈴子散(《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治寒證胃痛,可配桂枝(或肉桂)、高良姜,如安中散(《和劑局方》);治氣滯胃痛,可配香附、木香、砂仁;若治瘀血胃痛,可配丹參、五靈脂等藥用;若配黨參、白術(shù)、白芍等,可治中虛胃痛;若治肝郁氣滯之胸脅痛,可伍柴胡、郁金;治肝郁化火之胸脅痛,配伍川楝子、山梔;治寒疝腹痛,可配小茴香、吳茱萸等藥用;治氣滯血瘀之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瘀滯腹痛,常配當(dāng)歸、紅花、香附等藥用;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常與乳香、沒藥同用;治風(fēng)濕痹痛,可配秦艽、桂枝等藥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粉吞服,每次1~3g。 【臨床研究】 1.化學(xué)成分:主要含有生物堿20余種,主要有延胡索甲素、乙素、丙素、丁素、庚素、辛素、壬素、寅素、丑素、子素等。 2.藥理作用:延胡索乙素有顯著的鎮(zhèn)痛、催眠、鎮(zhèn)靜與安定作用,甲素和丑素的鎮(zhèn)痛作用也較為明顯,并有一定的催眠、鎮(zhèn)靜與安定作用;醇提物能擴(kuò)張冠脈、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血流量,提高耐缺氧能力;總堿能對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擴(kuò)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減慢心率;全堿有抗?jié)、抑制胃分泌的作用;乙素和丑素有肌肉松弛的作用?br /> 3.臨床研究: 以延胡索止痛片(延胡索、白芷),每服6片,日3次,5天為1療程,治療淺表性胃炎127例。結(jié)果顯效率74.4%,總有效率94.4%(中成藥,1989,11(5):25)。以醋制延胡、廣木香、郁金各等份研細(xì)末,溫開水送服,每日15g,每日3次,治療急慢性扭挫傷321例,其中腰部、胸背部及四肢急性挫傷153例,慢性扭挫傷168例,結(jié)果全部獲愈(浙江中醫(yī)雜志,1988,23(3):114)。以延胡索醇浸膏片(可達(dá)靈)治各類冠心病575例,其中心絞痛424例,急性心肌梗死148例。心絞痛癥狀總有效率 83.2%,顯效率44.4%;心電圖改善總有效率52.9%,顯效率26.8%;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從32.2%降低到14.1%(中草藥,1980,11(4):192)。另有用單味延胡索粉治療各種心律失常48例,總有效率為84%(北京醫(yī)學(xué),1984,6(3):176)。 【參考文獻(xiàn)】 1.《雷公炮炙論》:“心痛欲死,速覓延胡。” 2.《本草綱目》:“延胡索,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蓋延胡索活血化氣,第一品藥也。” 3.《本草經(jīng)疏》:“產(chǎn)后血虛,或經(jīng)血枯少不利,氣虛作痛者,皆大非所宜。” 【錄自】 《中藥學(xué)7版》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