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葶藶子入藥的,尚有播娘蒿 Descurainia sophia (L.)Webb ex Prantl。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葶藶子勿用赤須子,真相似,只是味微甘苦,葶藶子入頂苦。”②《名醫別錄》:“葶藶,生藁城平澤田野。立夏后采實陰干。”③《蜀本草》:“葶藶,苗似薺?,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黃,角生子黃細,五月熟,采之暴干。”⑤《本草圖經》:“葶藶,今京東、陜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勝。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有似薺,根白,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立夏后采實暴干。《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許慎、鄭康成注皆云,靡草,薺、葶藶之屬是也,至夏則枯死,故此時采之、葶藶單莖向上,葉端出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種茍芥草,葉近根下,作奇生,角細長,取時必須分別,前件二種也。”⑥《綱目》:“按《爾雅》云,?,亭歷也。郭璞注云,實葉皆似薺,一名狗薺。然則狗薺即是葶藶矣。蓋葶藶有甜、苦二種,狗薺味微甘,即甜葶藶也。或云,甜葶藶是菥?子,考其功用,亦似不然。” ⑦《植物名實圖考》:“葶藶,今江西猶謂之狗薺。李時珍謂有甜、苦二種,此似因《炮炙論》赤須子味甘而云然也。”又:“《滇本草》葶藶一名麥藍菜,生麥地。余采得視之,正如薺,高幾二尺,葉大如花杈。腌為蔬,脆而不甘,與薺味殊別。其花實亦似薺,蓋即甜葶藶也。《爾雅》葶藶,郭注:實葉皆似芥。此草正如初生白芥菜。 其狗薺一種,南方至多,花黃,葉深綠,不堪入饌;《圖經》極詳晰,殆苦葶藶耳。陳藏器謂大薺即葶藶。然《爾雅》本分三種,以余考之,?薺實蓋即薺菜,葉長圓,味美,作?羹皆佳。菥?,大薺,即今花葉薺,一名水薺,葉細碎,味淡。犍為舍人云:薺有小,故言大。此種科葉易肥大。《唐本草》注,驗其味,甘而不辛。《蜀本草》,似薺菜而種細,俗呼老薺,皆此物也。葶藶亦名?而又有苦、甘二種。陶隱居云薺類甚多,《野菜譜》亦列數種,正恐并葶藶一類耳。” 【商品規格】 南葶藶子:又名甜葶藶(《外臺秘要》)、甜葶藶子、華東葶藶子。為植物播娘蒿的成熟種子。主產于安徽、山東、江蘇等地。 北葶藶子:又名苦葶藶(《雷公炮炙論》),苦葶藶子。為植物獨行菜的成熟種子。主產于河北、遼寧、內蒙古等地。 以上兩種葶藶子均以粒實飽滿、紅棕色、無雜質者為佳。 此外,尚有①寬葉獨行菜 Lepidium latifolium L.的種子在青海、甘肅作葶藶子使用(參見 “寬葉獨行菜”條);②柱腺獨行菜 L.Ruderale L. 的種子在甘肅作葶藶子使用。③桂竹糖芥 Erysimum cheiranthoides L.的種子在山東、河北、內蒙古等部分地區作葶藶子使用,山東稱為苦葶藶子,參見“桂竹糖芥”條。歷代本草所載葶藶子的原植物不止一種。其中《政和本草》所記載的葶藶均為獨行菜屬植物,即今之藥材北葶藶子。《本草圖經》的描述及《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所載的,則為?菜Rorippa montana (Wall.)Small,其種子呈球形,略具棱角,長不足1毫米,黃褐色。目前在安徽、江西等地仍作葶藶子使用。 【化學成分】 ⑴獨行菜種子含脂肪油、芥子油甙、蛋白質及糖類,其70%乙醇提出取物中有強心成分。⑵播娘蒿種子含揮發油,油中含異硫氰酸芐酯(benzylisothiocyanate)60%、異硫氰酸烯丙酯(allylisothiocyanate-[3]-cganide)7.5%、丁烯腈(brtene-[3]-cyznide)7.5%、二烯丙基二硫化物(allyldisulfide)12.5%。種子脂肪油中有油酸、亞麻酸、亞油酸、白芥酸 (erucic acid),以及棕櫚酸、硬脂酸等,尚有β-谷甾醇及少量黃色素。又謂種子尚5種強心甙,即毒毛旋花子甙元伊伏單糖甙,七葉香甙甲(helveticoside A),伊伏雙糖甙 (evobioside),糖芥甙(erysimoside)。 【采收加工】 翌年4月底5月上旬采收,果實呈黃綠色時及時收割,以免過熟種子脫落。曬干,除去莖、葉雜質,放入麻袋或其它包裝物,貯放干燥處,防潮、粘結和發霉。 【炮制】 1. 葶藶子 《圣惠方》:“以水凈過,日曬干。”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因遇水發粘,不宜用水淘洗)。 2 . 炒葶藶子 《金匱玉函經》:“熬令黃色,搗末為丸”(此處之熬即炒)。《雷公炮炙論》:“凡使以糯米相合,置于灶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單搗用。”現行,取凈葶藶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并有香氣逸出,取出放涼。炒后藥性緩和。 3.蜜葶藶 取凈葶藶子,用煉蜜拌炒至蜜汁吸盡,或加煉蜜及少量水拌勻,炒至不粘手為度。每葶藶子100kg,用煉蜜15~30kg。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通風干燥處,防蛀。 【附方】 1.治肺癰喘不得臥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取一升,頓服。(《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 2.治咳嗽痰涎喘急 葶藶半兩,半夏(生姜汁浸軟,切作片子)半兩,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處炒,候半夏黃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為細末。每服一錢,以生姜汁入蜜少許同調下,食后。(《楊氏家藏方》葶藶散) 3.治嗽 曹州葶藶子一兩(紙襯熬令黑),知母一兩,貝母一兩,三物同搗篩。以棗肉半兩,別銷沙糖一兩半,同入藥中和為丸,大如彈丸,每服以新綿裹一丸含之,徐徐咽津,甚者不過三丸。(《本草圖經》引《篋中方》含膏丸) 4 療上氣咳嗽,長引氣,不得臥,或遍體氣腫,或單面腫,或足腫 葶藶子三升,微熬,搗篩為散,以清酒五升,漬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許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氣力,取微利一二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滿,亦可以綿細絞即服。(《外臺》引《崔氏方》) 5.治水腫及暴腫 葶藶三兩,杵六千下,令如泥,即下漢防已末四兩,取綠頭鴨就藥臼中,截頭瀝血于臼中,血盡和鴨頭更搗五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患甚者,空腹白湯下十丸,稍可者五丸。頻服,五日止。此藥利小便有效。(《經驗方》) 6.治水氣 葶藶三兩,以物盛于甑上,蒸令濕,即搗萬杵,自堪為丸,不須蜜和,如不得,以少蜜和之,一服五丸,漸加之七丸,以微利為度,得利即停,不可多服,令人不甚能食。若氣發又服之,得利氣下定即停。(《外臺》引《崔氏方》)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