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新編》:味甘而辛,氣寒,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入手太陰肺臟。助元氣,補勞怯虛羸,瀉火邪,止喘嗽唾血,利水消腫,解渴祛痰。刀刃傷,作線縫之,熱雞血涂合可愈。 《本草分經》:甘、辛,寒。瀉肺火,散瘀血,下氣行水,止嗽清痰。 《本草思辨錄》:桑根白皮甘辛入脾肺,而氣寒復入膀胱,能驅脾肺中之水氣從小便出,故水腫腹滿臚脹胥治之。咳嗽惟肺有水氣及伏火者宜之。肺虛無火,因風寒而嗽者,服之則錮閉邪氣而成久嗽。此仲圣于王不留行散,所以謂風寒勿取也。 【藥論】 1.論桑白皮瀉肺氣之有余 ①李東垣:“桑白皮,甘以固元氣之不足而補虛,辛以瀉肺氣之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瀉肺,然性不純良,不宜多用。”(《用藥法象》)②《滇南本草》:“金受火制,惟桑白皮可以瀉之。止肺熱咳嗽,要在寅、午、戌時(乃真)。止喘促吼咳,開胃進食,(蓋)氣痰消則食進,非脾氣虛弱。” ③李時珍:“桑白皮,長于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劑》云: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矣。元醫羅天益言其瀉肺中伏火而補正氣,瀉邪所以補正也。”(《綱目》)④賈所學:“桑皮,散熱,主治喘滿咳嗽,熱痰唾血,皆由實邪郁遏,肺竅不得通暢,借此滲之、散之,以利肺氣,諸癥自愈。故云瀉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藥品化義》) 2.論桑白皮可調虛勞證中喘腫二候 汪綺石:“桑白皮,清而甘者也。清能瀉肝火之有余,甘能補肺氣之不足。且其性潤中有燥,為三焦逐水之妙劑。故上部得之清火而滋陰,中部得之利濕而益土,下部得之逐水而散腫。凡虛勞證中,最忌喘、腫二候,金逆被火所逼,高而不下則為喘;土卑為水所侮,陷而失堤則為腫。喘者,為天不下濟于地;腫者,為地不上交于天。故上喘下腫,天崩地陷之象也。是癥也,惟桑皮可以調之。以其降氣也,故能清火氣于上焦;以其折水也,故能奠土德于下位。奈何前人不察,以為性不純良,用之當戒。不知物性有全身上下純粹無疵者,惟桑之與蓮,乃謂其性不純良,有是理乎!”(《理虛元鑒》)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