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桑白皮《青陽客棧》 【名稱】 桑白皮 【英文】 White Mulberry Root-bark 【拉丁文】 Cortex Mori 【異名】 桑根白皮(《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白桑皮(《山西中藥志》),桑皮(《中藥材手冊》),桑根皮(通稱)。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辛,性寒。歸肺、脾經(jīng)。 【功效】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藥用】 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 的根皮。 【應用】 1.用于肺熱咳喘等。本品性寒入肺經(jīng),能瀉肺火兼瀉肺中水氣而平喘。治肺熱咳喘,常配地骨皮同用,如瀉白散,若水飲停肺,脹滿喘急,可配麻黃、杏仁、葶藶子等宣肺逐飲之藥同用;若肺虛有熱而咳喘氣短、潮熱、盜汗者,則與人參、五味子、熟地等補肺藥配伍,如《永類鈐方》補肺湯。 2. 用于水腫,如風水、皮水等。本品能清降肺氣,通調(diào)水道而利水。故全身水腫,面目肌膚浮腫,脹滿喘急,小便不利者用之,常配茯苓皮、大腹皮等,如五皮飲。 此外,本品還有止血清肝之功,可治衄血、咯血及肝陽肝火偏旺之高血壓癥。 【注意】 肺寒無火及風寒咳嗽者禁服。 【用法用量】 9.00 - 15.00 g 【形態(tài)】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1~2.5cm;葉片卵形或?qū)捖研危L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guī)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wǎng)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柔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1~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枚.雄蕊4枚,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枚,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shù)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1~2.5cm,初時綠色,成熟后變?yōu)槿赓|(zhì),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國各地。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河南、安徽、浙江、江蘇、四川、湖南、河北、廣東,其他各地亦產(chǎn)。以河南、安徽產(chǎn)量大,并以亳桑皮質(zhì)量佳。銷全國,并出口。 【品種考證】 出自《藥性論》。《本草圖經(jīng)》:“桑根白皮,作線以縫金創(chuàng)腸出者,更以熱雞血涂之。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便愈。” 【商品規(guī)格】 亳桑皮:產(chǎn)于安徽亳縣一帶者。 嚴桑皮:產(chǎn)于浙江者。 北桑皮:產(chǎn)于江蘇者。 桑白皮:各地所產(chǎn)桑白皮的統(tǒng)稱。以無栓皮、色白、皮肉厚、質(zhì)柔韌、嚼之有粘性可成絲團者為佳。 【化學成分】 根皮含黃酮類成分:桑皮素(mulberrin)、桑皮色烯素(mulberrochromene)、環(huán)桑皮素(cyclomulberrin)、環(huán)桑皮色烯素(cyclomulberrochromene)、庫瓦酮G、H、K、L(kuwanone G,H,K,L),以及桑皮呋喃A、B、C、K、N、M、O、P、Q(mulberrofuran A,B,C,K,N,M,O,P,Q)、樺皮酸(betulinic acid)等。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桑白皮水煎劑2g/kg給家兔灌胃,6小時內(nèi)排尿量及氯化物均顯著增加,7~24小時恢復正常。給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回提取物或正丁醇提取物300~500mg/kg;均呈明顯的利尿作用,尿量、Na+、K+和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 2. 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桑根皮提取物,按3~10mg/kg給麻醉兔靜脈注射,產(chǎn)生明顯的血壓下降,切斷兩側(cè)迷走神經(jīng)對降壓無影響,但給予阿托品可完全對抗其降壓0.0001%~0.00001%的提取物對離體蛙心呈抑制作用,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擴張作用,對蛙后肢血管有收縮作用,并能興奮離體兔腸管和子宮;毒扁豆堿能增強提取物對蛙腹直肌等的收縮。根據(jù)以上實驗,認為提取物是和乙酰膽堿相似的物質(zhì)。另外,桑白皮還有鎮(zhèn)靜、安定、鎮(zhèn)痛、抑菌等作用。 【采收加工】 多在春、秋季挖取根部,南方各地冬季也可挖取,去凈泥土及須根,趁鮮時刮去黃棕色粗皮,用刀縱向剖開皮部,以木槌輕擊,使皮部與木部分離,除去木心,取白色內(nèi)皮,曬干。 【炮制】 1.桑白皮 《肘后方》:“細切。”《雷公炮炙論》:“采得后,銅刀剝上青黃薄皮一重,只取第二重白嫩青涎者,于槐砧上用銅刀銼了,焙令干。勿使皮上涎落,涎是藥力。”《本草述》:“米泔水浸三宿,刮去黃皮。”現(xiàn)行,取原藥材,剖去粗皮,搶水洗凈,瀝去水,微晾,切絲,干燥。生品長于瀉肺行水,常用于水腫尿少。 2.炒桑白皮 《全生指迷方》:“微炒。”《衛(wèi)生寶鑒》:“炒黃。”現(xiàn)行,取桑白皮片,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黃色或微焦,取出放涼。 3.蜜炙桑白皮 《局方》:“蜜炒微赤,再泔浸一宿,焙。”《儒門事親》:“用蜜涂,慢火炙黃色為度。”《醫(yī)學入門?本草》:“蜜蒸。”現(xiàn)行,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加入凈桑白皮絲,拌勻,潤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白皮100kg,用煉蜜30kg。蜜炙桑白皮寒性緩和而偏潤,長于止咳平喘。 貯干燥容器內(nèi),蜜炙桑白皮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附方】 1.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 2.治水飲停肺,脹滿喘急 桑根白皮二錢,麻黃、桂枝各一錢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細辛、干姜各一錢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3.治肺氣喘急,坐臥不安 桑根白皮(銼),甜葶藶(隔紙炒)。上二味等分,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溫服,微利為度。(《圣濟總錄》瀉肺湯) 4.治水腫通身皆腫 桑根白皮(炙黃色,銼)五兩,吳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二兩,甘草(炙)一兩。上三味(口父)咀如麻豆。每服五錢匕,用水二盞,生姜一棗大(切),飴糖半匙,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再。(《圣濟總錄》桑白皮湯)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