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枇杷葉《中藥學(xué)7版》 【名稱】 枇杷葉 【拼音】 Pipaye 【出處】 《名醫(yī)別錄》 【概述】 為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葉。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主產(chǎn)于廣東、江蘇、浙江、福建、湖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曬干,刷去毛,切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jīng)】 苦,微寒。歸肺、胃經(jīng)。 【功效】 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應(yīng)用】 1.肺熱咳嗽,氣逆喘急。本品味苦能降,性寒能清,具有清降肺氣之功。可單用制膏服用,或與黃芩、桑白皮、梔子等同用,如枇杷清肺飲(《醫(yī)宗金鑒》);治燥熱咳喘,咯痰不爽,口干舌紅者,宜與宣燥潤肺之品桑葉、麥冬、阿膠等同,如清燥救肺湯(《醫(yī)門法律》)。 2.胃熱嘔吐,噦逆。本品能清胃熱,降胃氣而止嘔吐、呃逆,常配陳皮、竹茹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嘔宜生用。 【臨床研究】 1.化學(xué)成分:本品含揮發(fā)油(主要為橙花椒醇和金合歡醇)以及酒石酸、熊果酸、齊墩果酸、苦杏仁苷、鞣質(zhì),維生素B、C,山梨醇等。 2.藥理作用:本品有鎮(zhèn)咳、平喘作用,祛痰作用較差;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白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痢疾桿菌亦有抑制作用。乙醚冷浸提取物及所含熊果酸有抗炎作用。 3.臨床研究: 鮮枇杷葉煮后,煎液濃縮,空腹服用,治小兒蟯蟲病122例,結(jié)果陰轉(zhuǎn)率67.21%,肛周成蟲陰轉(zhuǎn)率為78.85%,肛周蟲減少率為88.14%。(中醫(yī)研究,1989,2:32);枇杷葉,配杏仁、梔子、淡豆豉組成枇杷葉煎,配合短程(7日內(nèi))的西藥對癥處理,治療小兒急性腎炎,在提高治愈率、預(yù)后等方面,均優(yōu)于單一的治療方法。(河北中醫(yī),1998,6:325)。 【參考文獻(xiàn)】 1.《名醫(yī)別錄》:“主卒口宛不止,下氣。” 2.《本草綱目》:“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療腳氣。”“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 3.《重慶堂隨筆》:“凡風(fēng)溫、溫?zé)帷⑹睢⒃镏T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jié),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癘、穢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氣治嗽、口宛,則偉績未彰,故發(fā)明之。” 【錄自】 《中藥學(xué)7版》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