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枇杷葉《青陽客棧》 【名稱】 枇杷葉 【英文】 Loquat Leaf 【拉丁文】 Folium Eriobotryae 【異名】 巴葉、蘆桔葉(《中藥材手冊》)。原植物枇杷又名:盧橘(廣東)。 【性味歸經】 味苦、微辛,性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 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 【藥用】 為薔薇科植物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 的葉。 【應用】 用于肺熱咳嗽,風熱咳嗽,肺虛久嗽。枇杷葉味苦性寒,具有降氣清肺止咳之功,用治肺熱咳嗽,可配黃芩、栝樓皮等藥以清肺化痰止咳。其味微辛,兼能疏泄肺氣,故風熱咳嗽亦可配以前胡、桑葉等以疏風宜肺止咳。以其止咳力佳,配以麥冬、阿膠又能治肺燥咳嗽,如《醫門法律》清燥救肺湯;久咳痰血可配白及、藕節、生地黃、蛤粉炒阿膠以清肺補肺、止咳止血,如《證治準繩》白及枇杷丸;若兼痰多者,則再配川貝母、叭旦杏仁等以加強化痰作用。 用于胃熱嘔吐、呃逆。枇杷葉入胃經,善清胃熱、降胃氣而奏止嘔噦、治呃逆之效。胃熱嘔逆還可以單用,若暴吐服藥不止,可配以生姜、半夏,以加強止嘔之功,如《活幼心書》至圣散;妊娠嘔吐,枇杷葉配生姜煎服;小兒吐乳不止,配母丁香為末,棗湯調下,如《圣惠方》枇杷葉散。 【注意】 入湯劑,需包煎。胃寒嘔吐及風寒咳嗽證禁服。 【用法用量】 9.00 - 30.00 g 【形態】 常綠小喬木,高約10m。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銹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mm,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鉆形,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及葉柄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銹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銹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mm,寬4~6mm,基部具爪,有銹色絨毛;雄蕊20,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3~5cm,黃色或橘紅色;種子1~5顆,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常栽種于村邊、平地或坡邊。分布于中南及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產地】 主產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等地,廣東及江蘇產量較大。多為栽培品。銷全國。 【品種考證】 枇杷葉始載于《別錄》,列為中品!妒癖静荨份d:枇杷“樹高丈余,葉大如驢耳,背有黃毛;子梂生如小李,黃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冬花春實,四月五月熟,凌冬不凋。生江南山南,今處處有。”《本草圖經》載:“今襄、漢、吳、蜀、閩、嶺皆有之。木高丈余,葉作驢耳形,皆有毛。其木陰密婆娑可愛,四時不凋,盛冬開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實……其實作梂,如黃梅,皮肉甚薄,味甘,中核如小栗。”根據以上歷史文獻記述與附圖,與本種一致。 【商品規格】 廣杷葉:產于廣東者。形大而厚,表面光滑,背面毛易除去。品質較佳。 蘇杷葉:產于江蘇者。產量最大。形小而薄,表面皺縮,凸凹不平,背面毛不易除去。品質較次。 均以葉大、干燥、色綠或紅棕、無黃葉、不破碎者為佳。 【化學成分】 葉含揮發油,主成分為橙花叔醇(Nerolidol)和金合歡醇(Farnesol),還有a 和B 蒎烯、莰烯、月桂烯、對聚傘花素、芳樟醇、a-衣蘭烯、a和B金合歡烯、樟腦、橙花醇、牻牛兒醇、a-畢澄茄醇、欖香醇、順-B,r-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還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齊墩果酸、酒石酸、檸檬酸、蘋果酸、鞣質、維生素B及C等。又含山梨糖醇(Sorbitol)。葉含皂甙、糖類(葡萄糖、蔗糖、果糖等)、熊果酸、齊墩果酸、鞣質及維生素B1等,尚含苦杏仁甙、苯甲醛。鮮葉含揮發油0.045%~0.1%,其中主含反式橙花叔醇(trans-nerolidol)60.6%~73.8 %,反-反式金合歡醇(trans-trans-farnesol)2.4%~11.1%,含少量α-蒎烯、莰烯、對傘花烴、β-香葉烯、反式氧化芳樟醇、順式氧芳樟醇、芳樟醇、樟腦、α-依蘭烯、β- 金合歡烯等。又含山梨醇(sorbitol)。 【采收加工】 全年皆可采收,以夏季采收者為多。采摘后曬至七、八成干時,扎成小把,再曬至足干。此法所得成品不易破碎,質量較好。亦有拾取自然落葉曬干者,其色較紫。 【炮制】 1.枇杷葉 《肘后方》:“拭去毛。”《本事方》:“溫水浸,刷去毛。”《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洗,刷去毛凈。”《衛生寶鑒》:“去毛尖。”《活幼心書》:“凈刷去葉后毛,銼碎。”《瑞竹堂方》:“去毛陰干。”《溫熱經緯》:“去毛筋。”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絨毛,用水噴潤,切絲,干燥。生品常用于肺熱咳嗽。 2.蜜枇杷葉 《圣濟總錄》:“拭去毛,蜜涂,炙。”《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洗,刷去毛盡,涂蜜,炙焦黃色。”《滇南本草》:“凡用刮去背上細毛,凈盡,著蜜抹勻,火烘。”現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枇杷葉絲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枇杷葉100kg,加煉蜜20kg。蜜枇杷葉多用于肺燥咳嗽。 3.炒枇杷葉 取凈枇杷葉,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焦,有香氣,取出放涼。炒枇杷葉常用于和胃止嘔。 貯干燥容器內,蜜枇杷葉、炒枇杷葉密閉,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1.治咳嗽,喉中有痰聲 枇杷葉五錢,川貝錢半,叭旦杏仁二錢,陳皮二錢。為末,每服一二錢,開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熱咳嗽 枇杷葉9g,桑白皮12g,黃芩6g,水煎服;蛎壑髓凌巳~12g,蜜炙桑白皮15g,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3.治風熱咳嗽 枇杷葉、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藥》)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