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兜鈴《青陽客棧》 【名稱】 馬兜鈴 【英文】 Dutchmanspipe Fruit 【拉丁文】 Fructus Aristolochiae 【異名】 馬兜零(《蜀本草》),馬兜苓(《珍珠囊》),兜鈴(《新修本草》),水馬香果(《江蘇植物藥材志》),葫蘆罐(《東北藥用植物志》),臭鈴鐺(《河北藥材》),蛇參果(《四川中藥志》)。原植物北馬兜鈴又名:臭瓜蔞、茶葉包、臭罐罐、吊掛籃子(《中國植物志》),圓葉馬兜鈴。 【性味歸經】 味苦、微辛,性寒。歸肺、大腸經。 【功效】 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泄大腸。 【藥用】 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 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或馬兜鈴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的果實。 【應用】 用于肺熱咳喘及肺虛久咳等證。馬兜鈴具泄熱降氣之功,為清肺止咳藥物。故熱郁于肺,肺失肅降,發為喘咳諸證,用之可平。若熱咳痰多,可配黃芩、桑白皮瀉肺清熱,合貝母、杏仁化痰降氣;用治咳喘氣急,常與甘草、麻黃等同用,以加強宣肺平喘作用,如《普濟方》馬兜鈴湯;若肺虛有熱,喘咳不止,多與阿膠、杏仁、牛蒡子等配用,如《小兒藥證直快》補肺阿膠散;若咳嗽痰中帶血,可與白及、阿膠同用。若肺氣不肅,咳喘腫滿,小便不利,與葶藶子或防己配伍,取其肅肺利水之效,如《圣惠方》之馬兜鈴散,《普濟方》之防己丸等均用之。 用于痔瘡腫痛或出血,常用馬兜鈴配地榆、槐角煎湯熏洗患處。 此外,馬兜鈴有緩慢而持久的降壓作用,與黃芩、夏枯草、鉤藤等配伍,可治高血壓病屬于肝陽上亢而見頭暈、面赤者。 【注意】 本品味苦而寒,內服過量,可致嘔吐。虛寒喘咳及脾虛便泄者禁服,胃弱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9.00 g 【形態】 1.北馬兜鈴 草質藤木。葉紙質;葉柄柔弱,長2~7cm;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3~13cm,寬3~10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邊全緣;基出脈5~7條。總狀花序有花2~8朵生于葉腋;花序梗和花序軸極短或近無;花梗長1~2cm,小苞片卵形,具長柄;花被長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呈一長管,內面具腺體狀毛,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有時邊緣下翻或稍2裂,另一側漸擴大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3cm線形而彎扭的尾尖,黃綠色,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花藥貼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蒴果寬倒卵形成橢圓狀倒卵形,長3~6.5cm,先端圓形而微凹,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梗下垂,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有小疣點,具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野林緣、溪流兩岸,路旁及山坡灌叢中。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西、湖北等地。 2.馬兜鈴 草質藤本。根圓柱形。莖柔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l~2cm,柔弱;葉片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稍擴展;基出脈5~7條,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花單生或2朵聚生于葉腋;花梗長1~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長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成漏斗狀,黃綠色,口部有紫斑,內面有腺體狀毛;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鈍;花藥貼生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頭狀凸起.裂片先端鈍.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蕨果近球形,先端圓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室間開裂;果梗長2.5~5cm,常撕裂成6條。種子扁平,鈍三角形,邊緣具白色膜質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谷、溝邊陰濕處或山坡灌叢中。分布于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產地】 (1)北馬兜鈴主產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等地。銷全國。 (2)馬兜鈴主產于浙江、安徽、江蘇、湖南、湖北等地。銷華東、華中、西南及華南。 【品種考證】 馬兜鈴始載于《雷公炮炙論》。《新修本草》載有獨行根,曰:“蔓生,葉似蘿摩,其子如桃李,枯則頭四開,懸草木上。其根扁,長尺許,作葛根氣,亦似漢防己。生古堤城旁,山南名為土青木香,療丁腫大效。一名兜零根。”《開寶本草》另增馬兜鈴1條,《本草圖經》曰:“馬兜鈴生關中,今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皆有之。春生苗,如藤蔓。葉如山芋葉而厚大,背白。六月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七月結實棗許大,如鈴,作四五瓣。”《本草衍義》曰:“馬兜鈴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鈴尚垂之,其狀如馬項鈴,故得名。然熟時則自拆,拆開有子。全者采得時須八九月間。”據以上所述形性、產地分析,此當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或其近緣植物北馬兜鈴。《植物名實圖考》則進一步指出前代本草對馬兜鈴花的錯誤記述,曰:“唯花作筩,似角上彎,又似喇叭,色紫黑,與《圖經》花如枸杞花殊戾。”其附圖三果枝則與馬兜鈴極似。 【商品規格】 北馬兜鈴:又名圓葉馬兜鈴。為植物北馬兜鈴的果實。主產于黑龍江、吉林及河北等地。 馬兜鈴:為植物馬兜鈴的果實。主產于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均以果實完整、色綠、干燥、種子充實者為佳。 此外,在甘肅尚用大葉馬兜鈴 Aristo-lochix kaempferi Willd. 的果實作馬兜鈴入藥。 【化學成分】 馬兜鈴種子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和一種季銨鹽的生物堿。根中含有季銨鹽生物堿木蘭花堿(Magnoflorine)。參見“青木香”條。 ⑴北馬兜鈴果實含總酸0.26%,其中有馬兜鈴酸A、C、D(aristolochic acidA,C,D)、β-谷甾醇和木蘭堿。此外尚含馬兜鈴內酯(aristololactone),經薄層檢查尚有與7-羥基馬兜鈴酸相對應的斑點。⑵ 馬兜鈴果實含揮發油,另含總酸0.26%。種子含馬兜鈴酸A,馬兜鈴子酸 (aristolochinec acid)及一種季銨生物堿,其雷氏鹽熔點為285~286℃(分解)。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