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炒紫菀 《局方》:“微炒過,方入藥用。”《幼幼集成》:“微炒,研末。”現行,取凈紫菀置熱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老黃色或微焦。取出,放涼。 4.蒸紫菀 《增廣驗方新編》:“飯上蒸一次,再炒。”現行,取凈紫菀片,置蒸籠內,蒸約1h(以上氣后算起)取出,干燥。 5.麩紫菀 先將鍋燒熱,撒入麥麩,待冒煙時,加入紫菀片,拌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麥麩,放涼。每紫菀100kg,用麥麩25kg。 貯干燥容器內,蜜紫菀、炒紫菀、蒸紫菀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附方】 1.治久嗽不瘥 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生姜三片,烏梅一個,同煎湯調下,食后、欲臥各一服。(《本草圖經》) 2.治傷寒后肺痿勞嗽,唾膿血腥臭,連連不止,漸將羸瘦 紫菀(洗去苗土)一兩,桔梗(去蘆頭)一兩半,天門冬(去心)一兩,貝母(煨令微黃)一兩,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干地黃一兩半。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紫菀散) 3.治小兒咳嗽氣急 紫菀(去苗土)二兩,貝母(去心,洗)、款冬花各一兩。上三味,細銼。每服一線匕,以水七分,煎取四分,去滓,溫服,食后。(《圣濟總錄》紫菀湯) 4.治小兒咳嗽,聲不出者 紫菀末、杏仁泥等分。入蜜同研,丸芡實大。每服一丸,五味子湯下。(《全幼心鑒》) 5.治妊娠咳嗽不止,胎動不安 紫菀一兩,桔梗半兩,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錢半,天門冬一兩。上細切,每服三錢。竹茹一塊,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溫服。(《傷寒保命集》紫菀湯) 6.治纏喉風,喉閉飲食不通欲死者 返(還)魂草根一莖。洗凈,納入喉中,取惡涎出即瘥。(《斗門方》) 7.治吐血,咯血,嗽血 真紫菀、茜根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時。(《雞峰普濟方》紫菀丸) 8.治婦人卒不得小便 紫菀末,井華水服三指撮。(《千金要方》) 9.治小便不利 紫菀、車前子(布包)各12g。煎服。 10.治習慣性便秘 紫菀、苦杏仁、當歸、肉蓯蓉各9g。煎服。(9~10方出自《安徽中草藥》)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溫。主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萎蹶,安五臟。 《名醫別錄》:味辛,無毒。主治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 《藥性論》:臣,味苦,平。能治尸疰,補虛,下氣,及胸脅通氣,治百邪鬼魅,勞氣虛熱。 《日華子本草》:調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 《開寶本草》:味苦、辛,溫,無毒。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 《本草衍義》:益肺氣,經具言之。 《本草綱目》:紫菀,肺病要藥。今人多以車前、旋復根偽之。肺本自亡津液,又服走津液藥,為害滋甚,不可不慎。 《本草經疏》:紫菀感春夏之氣化,而兼得地中之金性,故味苦溫。《別錄》兼辛無毒。入手太陰,兼入足陽明。苦以泄之,辛以散之,溫以行之,辛先入肺,肺主諸氣,故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亦辛之力也。痿蹶者,陽明之濕熱熏蒸于肺,則肺熱而津液不能下滴,傷其氣化,以困水之上源,故為痿蹶也。肺為五臟之華蓋,而主諸氣,肺安則能朝百脈,散精布液于各臟,故云安五臟也。療咳逆吐膿血,止喘悸者,散肺氣之邪也。能安五臟,故治五勞及體虛不足。小兒也驚癇亦虛而有熱故也,熱散則驚癇自止矣。得蜜蒸焙良。 簡誤:觀其能開喉痹,取惡涎,則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溫,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證也,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亦須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苦寒之藥參用,則無害。 《本草蒙筌》:味苦、辛,氣溫。無毒。忌雷丸、遠志,惡瞿麥、天雄。畏茵陳蒿,使款冬蕊。主咳逆痰喘,肺痿吐膿;治小兒驚癇,寒熱結氣。虛勞不足能補蠱毒痿躄堪驅。仍佐百部款冬,研末姜梅湯下。共治久嗽,立建神功。款冬蕊各一兩,百部五錢為末,每服三錢。生姜烏梅湯送下食后及臨臥時各一服。 《本草乘雅》:當有五色,取色紫、味苦者,以治胸中寒熱結氣。胸中,肺部也。肺中有火,外發而為痿躄,內郁而為咳喘,及肺熱葉焦,致五藏不安者。用其色以行肺用,用其氣以散肺結,用其味以順火性,倘無結氣而用之。過泄肺氣矣。 菀,郁也。解肺金郁以成名也。胸為肺部,寒熱氣結在中,致蠱毒、藏不安。上見咳逆,下見痿躄,菀,從結心。解即分散,表解便利為外徵。經云:金郁則泄之,解表利小也。觀息奔,及小便卒不得出,其義自見。設中虛,或肺金體衰者,宜斟酌投之。 赤火刑金,紫則水火合璧,故轉行金用,火金水三緣交會,同一支派矣。然太陰開,結則闔,非含火大種子者,變不轉闔仍開耳。 解從結心,如表解為上為下之分散;便利為下為內之分散;息奔為上為外之分散;小便卒不得出,為下為內之結象也。當虛其實,毋虛其虛。 《藥性解》:紫菀,味苦辛,性溫,無毒,入心、肺二經。主咳逆上氣,痰喘吐衄,補虛勞,安五臟。款冬為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蒿。紫色潤軟者佳。 按:紫菀苦能入心,而泄上炎之火;辛能入肺,而散結滯之行。行氣養血,專治血痰,為血癆要藥。 《景岳全書》:味苦平微辛。辛能入肺,苦能降氣,故治咳嗽上氣痰喘。惟肺實氣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乃可用之;若以勞傷肺腎,水虧金燥而咳喘失血者,則非所宜。觀陶氏《別錄》,謂其補不足,治五勞體虛,其亦言之過也。 《本草備要》:潤肺瀉火。 辛溫潤肺,苦溫下氣。補虛調中,消痰止渴。治寒熱結氣,咳逆上氣,咳吐膿血,專治血痰,為血勞圣藥。肺經熱,小兒驚癇。亦虛而有熱。能開喉痹,取惡涎。然辛散性滑,不宜多用、獨用。《本草匯》云:苦能達下,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為上劑。雖入至高,善于達下,使氣化及于州都,小便自利,人所不知。李士材曰:辛而不燥,潤而不寒,補而不滯,誠金玉君子,非多用獨用,不能速效。州都,膀胱也。款冬為使。惡天雄、瞿麥、藁本、遠志。畏茵陳。白者名女菀。時珍曰:紫入血分,白入氣分。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