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百部《青陽客棧》 【名稱】 百部 【英文】 Sessile Stemona Root,Japanese Stemona Root,Tuber Stemona Root 【拉丁文】 Radix Stemonae 【異名】 百部根、白并、玉簫、箭桿(《別錄》),嗽藥(《本草經(jīng)集注》),百條根、野天門冬、百奶(《楊氏經(jīng)驗方》),九叢根(《草木便方》),九蟲根(《分類草藥性》),一窩虎(《江蘇植物藥材志》),九十九條根(《中國土農(nóng)藥志》),山百根(《中藥志》),牛虱鬼(《閩東本草》),藥虱藥(《全國中草藥匯編》)。原植物蔓生百部又名:百部草(《抱樸子》),婆婦草(《日華子本草》),蔓草百部(《中藥大辭典》)。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苦,性微溫。歸肺經(jīng)。 【功效】 潤肺止咳,殺蟲滅虱。 【藥用】 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 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Franch. et Sav.、蔓生百部 S. japonica (Blume) Miq. 和對葉百部 S. tuberosa Lour. 的根。 【應(yīng)用】 1.用于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癆咳嗽。本品甘潤苦降,微溫不燥,功專潤肺止咳,無論外感內(nèi)傷、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可單用或配伍應(yīng)用。治風(fēng)寒咳嗽,配荊芥、桔梗、紫菀等,如止嗽散;若久咳不已,氣陰兩虛者,則配黃芪、沙參、麥冬等,如百部湯;治肺癆咳嗽,陰虛者配沙參、麥冬、川貝母等。現(xiàn)代臨床以本品為主,配黃芩、丹參,治肺結(jié)核,對痰菌轉(zhuǎn)陰及病灶的攻收均有一定療效。治百日咳,可單用;亦可配貝母、紫菀、白前等同用。 2.用于繞蟲、陰道滴蟲、頭虱及疥癬等。本品有殺蟲之功,可制成殺蟲劑。治嬈蟲病,以本品濃煎,睡前保留灌腸;治陰道滴蟲,可單用,或配蛇床子、苦參等煎湯坐浴外洗;治頭虱、體虱及疥癬,可制成20%乙醇液,或50%水煎劑外搽。 【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 1.《藥性纂要》:“多服恐滑腸。” 2.《得配本草》:“熱嗽,水虧火炎者禁用。”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tài)】 1.直立百部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塊根簇生,肉質(zhì),紡錘形。莖直立,不分枝。葉3~4片輪生;有短柄或幾無柄;葉片卵形至橢圓形,長3.5~5.5cm,寬1.8~3.8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葉脈5~7條,中間3條明顯。花單生,淡綠色,多數(shù)生于莖下部鱗葉腋內(nèi),花梗細(xì)長;花被片4,卵狀披針形;雄蕊4,紫色,花隔直立,延伸成披針形附屬物,花藥線形,頂端有狹卵狀附屬物;子房卵形,柱頭短,無花柱。蒴果。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于山地林下或竹林下。分布于華東及河南、湖北等地。 2.蔓生百部 多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無毛。根肉質(zhì),數(shù)個至數(shù)十個簇生。莖下部直立,上部蔓狀。葉3~4片輪生;葉柄長1.5~3cm;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8~4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截形,全緣;葉脈5~9條。花梗絲狀,長1.5~2.5cm,其基部貼生于葉片中脈上,每梗通常單生1花;花被4片,淡綠色,卵狀披針形至卵形;雄蕊4,紫色,花絲短,花藥內(nèi)向,線形,先端有一箭頭狀附屬物;子房卵形,甚小,無花柱。蒴果廣卵形而扁,內(nèi)有長橢圓形種子數(shù)顆。花期5月,果期7月。 生于陽坡灌叢中或竹林下。分布于華東及陜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3.對葉百部 多年生攀援草本,高達(dá)5m。塊根肉質(zhì),紡錘形或圓柱形,莖纏繞。葉通常對生;葉柄長3~10cm;葉片廣卵形,長8~30cm,寬2.5~10cm,基部淺心形,全緣或微波狀;葉脈7~15條。花梗腋生,不貼生于葉片中脈上,花單生或2~3朵成總狀花序,黃綠色帶紫色條紋,花藥附屬物呈鉆狀或披針形。蒴果倒卵形而扁。花期5~6月。 生于向陽的灌木林下。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產(chǎn)地】 ①直立百部 Radix Stemonae Sessillifoliae 主產(chǎn)于安徽、江蘇、湖北、浙江、山東。銷全國、并出口。 ②蔓生百部 Radix Stemonae Japonicae 主產(chǎn)于浙江,安徽、江蘇亦產(chǎn)。銷全國,并出口。 ③對葉百部 Radix Stemonae Tuberosae 主產(chǎn)于湖南、湖北、廣東、福建、四川、貴州。主銷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及四川、湖南、湖北部分地區(qū)。 【品種考證】 《別錄》始載有“百部根。”《本草經(jīng)集注》云:“山野處處有,根數(shù)十相連,似天門冬而苦強(qiáng)。”《本草圖經(jīng)》謂:“百部根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湖、淮、陜、齊、魯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作藤蔓,葉大而尖長,頗似竹葉,面青色而光,根下作撮如芋子,一撮乃十五六枚,黃白色。”以上所述與蔓生百部原植物相符。《本草圖經(jīng)》附有“滁州百部”,“衡州百部”和“峽州百部”圖。滁州百部實即直立百部,衡州百部很像對葉百部,峽州百部為百合科羊齒天門冬 Asparagus filicinus Bucn.-Ham. ex D.Don,《滇南本草》所載百部也為羊齒天門冬。羊齒天門冬自宋代起一直作百部使用,為西南地區(qū)百部的主要品種之一,但由于其功效與百部科百部不完全一致,現(xiàn)已逐漸停止使用。 《別錄》有名未用類另載有白并,云:“味苦,無毒。主肺咳上氣,行五臟,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簫,一名箭桿。葉如小竹,根黃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暴干。”《綱日》將其附于百部條后。有學(xué)者從藥名、功效、形態(tài)、采收加工等方面考證,認(rèn)為白并就是百部的異名。 【商品規(guī)格】 商品分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和對葉百部三種,又各分大小兩個等級。福建、貴州、河南、廣西等地所產(chǎn)者較大;山東、江蘇、四川、安徽、浙江所產(chǎn)者較細(xì)小。均以條肥足,灰白色,無雜質(zhì)者為佳。 商品中以直立百部、蔓生百部為多見,不僅行銷全國各地而且還供出口。對葉百部主銷廣東、廣兩、云南、貴州及四川、湖南、湖北部分地區(qū),但由于前兩種產(chǎn)銷失衡,供不應(yīng)求,故后者近兩年的行銷范圍在不斷擴(kuò)大。 【化學(xué)成分】 1.直立百部:含直立百部堿(sessilistemonine)、霍多林堿(hordorine)、對葉百部堿(tuberostemonine)及原百部堿(protostemomno),以及原百部次堿(protostemotlmne)。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