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貓爪草《中藥學7版》 【名稱】 貓爪草 【拼音】 Maozhaocao 【出處】 《中藥材手冊》 【概述】 為毛莨科植物小毛莨Rununculus ternatus Thunb.的塊根。主產于長江中下游各地。秋末或早春采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干,生用。 【性味歸經】 甘、辛,微溫。歸肝、肺經 【功效】 化痰散結,解毒消腫。 【應用】 1.瘰疬痰核。本品味辛以散,能化痰濁,消郁結,宜于痰火郁結之瘰疬痰核,內服外用均可,多配伍夏枯草、玄參、僵蠶等藥用。 2.疔瘡,蛇蟲咬傷。取本品又解毒消腫之效,臨床多用鮮品搗敷患處。 此外,利用本品的發泡作用,還可治偏頭痛、瘧疾、牙痛。 【用法用量】 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小毛莨內酯、原白頭翁素、二十烷酸、肉豆蔻酸十八烷基酯、豆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還含有油類及植物堿。 2臨床研究:用貓爪蜈蚣散(貓爪草、蜈蚣)口服,治療多例頸淋巴結核,取得良效(河北中醫,1990,1:10);口服貓爪草合劑,局部使用為噴喉、拭喉、含服三種方法,治療咽喉炎均有良效(廣州醫藥,1993,4:43);貓爪草煎水,頭汁內服,復將藥渣搗絨,加小金片10~12片(研細)拌勻,分2次敷于患處,治療36例癤病,均治愈(新中醫,1990,11:36)。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