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白前《中藥學7版》 【名稱】 白前 【拼音】 Baiqian 【出處】 《名醫別錄》 【概述】 為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 (Decne.) Schltr.ex Levl. 或芫花葉白前C.glaucescens(Decne.)Hand.-Mazz.的根莖及根。主產于浙江、安徽、江蘇、福建、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凈,曬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歸經】 辛、苦,微溫。歸肺經。 【功效】 降氣化痰。 【應用】 咳嗽痰多,氣喘。本品性微溫而不燥烈,長于祛痰,降肺氣以平咳喘。無論屬寒屬熱,外感內傷,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以痰濕或寒痰阻肺,肺氣失降者為宜。治外感風寒咳嗽,咯痰不爽者,配荊芥、桔梗等宣肺解表之品,如止嗽散(《醫學心悟》);若咳喘浮腫,喉中痰鳴,不能平臥,則配紫菀、半夏、大戟等以逐飲平喘,如白前湯(《深師方》);配清瀉肺熱之桑白皮、葶藶子等同用,可治內傷肺熱咳喘,如白前丸(《圣濟總錄》);若與益氣潤肺之黃芪、沙參等配伍,可治療久咳肺氣陰兩虛者。 【用法用量】 煎服,3~1Og;或入丸、散。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柳葉白前根莖中含β-谷甾醇、高級脂肪酸及華北白前醇。芫花葉白前根中含有白前皂苷A~K,白前皂苷元A、B、白前新皂苷A、B及白前二糖。 2.藥理作用:芫花葉白前各種提取物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水、醇提取物又具有明顯的祛痰作用。水提取物對乙酰膽堿和組胺混合液誘發的豚鼠哮喘有明顯的預防作用。此外,水提取物還具有非常顯著的抗炎作用。柳葉白前醇、醚提物有較明顯的鎮咳作用和祛痰作用,水提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和抗炎作用,還具有鎮痛及抗血栓形成作用。 【參考文獻】 1.《名醫別錄》:“主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 2.《本草綱目》:“手太陰藥也。長于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 3.《本草匯言》:“白前泄肺氣,定喘嗽之藥也,療喉間喘呼,為治咳之首劑;寬膈之滿悶,為降氣之上品。前人又主奔豚及腎氣,然則性味功力,三因并施,臟腑咸入,腠里皮毛,靡不前至,蓋以功力為名也。”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