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治頭面及皮膚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或軟或硬,不疼不癢,不可輒用針灸 生天南星一枚(洗切。如無生者,以干者為末),滴醋研細如膏,將小針刺病處,令氣透,將膏攤貼紙上如瘤大,貼之,覺癢即易,日三五上。(《圣濟總錄》天南星膏) 18.治癭瘤 用生南星末,醋調,或玉簪花根汁調敷之。(《外科證治全書》) 19.治痰濕臂痛,右邊者 天南星、蒼術等分,生姜三片。水煎服之。(《摘玄方》)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苦,溫。主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 《名醫別錄》:微寒,有大毒。除陰下濕,風眩。 《本草拾遺》:主金瘡,傷折,瘀血,取根碎傅傷處。 《藥性論》:使,味甘,不入湯服。能治風眩目轉,主疝瘕腸痛,主傷寒時疾,強陰。 《日華子本草》:味辛烈,平,畏附子、干姜、生姜。署撲損瘀血,主蛇蟲咬,疥癬惡瘡。 《開寶本草》:味苦、辛,有毒。主中風,除痰,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 《藥類法象》:治形寒飲冷傷肺,風寒咳嗽。 《藥性賦》:味苦、辛,有毒。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二:墜中風不省之痰毒,主破傷如尸之身強。 《湯液本草》:味苦辛,有毒。 《珍》云:治同半夏。 陳藏器云:主金瘡傷折瘀血。取根,搗敷傷處。 《日華子》云:味辛烈。治撲損瘀血,主蛇蟲咬,敷疥癬毒瘡。 《本草衍義補遺》:欲其下行以黃柏引之。 《本草綱目》:虎掌,天南星,乃手足太陰脾肺之藥。味辛而散,故能治風散血;氣溫而燥,故能勝濕除涎;性緊而毒,故能攻積拔腫,而治口歪舌糜。楊士瀛《直指方》:諸風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參,石菖蒲佐之。 治驚癇,口眼歪斜,喉痹,口舌瘡糜,結核、解顱。 得防風則不麻,得牛膽則不燥,得火炮則不毒。 《本草經疏》:南星得火金之氣,故其味苦辛。火金相搏,故性烈而有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手太陰經。為風寒郁于肺家,以致風痰壅盛之要藥也。炎上作苦,苦則善燥,從甘作辛,辛則善散,溫則開通,故主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 簡誤:南星味既辛苦,氣復大溫而燥烈,正與半夏之性同而毒則過之,故亦善墮胎也。半夏治濕痰多,南星主風痰多,是其異矣。二藥大都相類,故其所忌亦同。非西北人真中風者,勿用。 《本草蒙筌》:味苦、辛、氣平。可升可降,陰中陽也。有毒。乃上行治肺經本藥,欲下行資黃柏引之。畏生干姜,及黑附子。散跌撲即凝瘀血,墜中風不誤稠痰。利胸膈下氣墜胎,破堅積誅癰消腫。水摩箍蛇蟲咬毒,醋調貼破腦傷風。瘤突額顱,麝加敷愈。先用小針十數枚作一把,瘤上微刺通竅,用新南星醋摩,加麝少許,日用二次,任如碗大半月全消。 《本草乘雅》:名色性氣,合屬燥金;味苦氣溫又得火化,為肺金之用藥也。與易稱煜萬物令燥者合其德,當治風,第可平諸疾生風,不可平風生諸疾,以非真實燥故。其治諸暴強直,支痛里急,筋縮軟戾,平以虎掌,風從燥已矣。 命名虎掌,不獨莖葉根核形相似也,虎力在掌,故主寒熱氣結,積聚伏梁,以及心腹,若探囊耳。蓋掌用在筋,且風生從虎,故主厥陰風木,變生筋主為病,以致筋痿攣拘也。風行水渙,故并利水道。 《藥性解》:味苦辛,性平,有毒,入脾、肺二經。主中風牙關緊閉、痰盛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搗敷疥瘡毒并蛇蟲咬傷。畏附子、干姜、生姜。 按:肺受風邪,脾多痰飲。南星專主風痰,故并入二經。味辛主散,所以消癰墮胎及療疥癬等疾。大抵與半夏同功,但半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守,其燥急之性,甚于半夏,故古方以牛膽苦寒之性制其燥烈。且膽又有益肝鎮驚之功,小兒尤為要藥。丹溪曰:南星欲其下行,以黃柏引之。 《藥鑒》:氣溫,味苦辛,有毒,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墜諸風不省之痰毒,主破傷如尸之身強。削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墜胎,乃肺經之本藥也。欲下行,以黃柏引之。欲上行,以桔梗載之。抱龍丸用之以鎮驚,豁痰丸用之以開迷。大都姜制亦可,不若膽浸為上。孕婦禁用。 《景岳全書》:味苦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性烈有毒,姜汁制用。善行脾肺,墜中風實痰,利胸膈,下氣,攻堅積,治驚癇,散血墮胎。水磨箍蛇蟲咬毒,醋調散腫。破傷風,金瘡折傷瘀血,宜搗傅之。功同半夏,酌用可也。 膽星,七制、九制者方佳。降痰因火動如神,治小兒急驚必用。總之,實痰實火壅閉上焦而氣喘煩躁、焦渴脹滿者,所當必用。較之南星,味苦性涼,故能散風痰熱滯。 《本草備要》:燥濕,宣祛風痰。 味辛而苦,能治風散血,《是齋方》:南星、防風等分為末,治破傷風、刀傷、撲傷如神,名玉真散。破傷風者,藥敷瘡口,溫酒調下二錢。打傷至死,童便調灌二錢,連進三服必活。氣溫而燥,能勝濕除痰;性緊而毒,能攻積拔腫。補肝風虛,凡味辛而散者,皆能補肝,木喜條達故也。為肝脾肺三經之藥。治驚癇風眩,丹溪曰:無痰不作眩。身強口噤,喉痹舌瘡,結核疝瘕,癰毒疥癬,蛇蟲咬毒。調末箍之。破結下氣,利水墮胎,性更烈于半夏。與半夏皆燥而毒,故墮胎,半夏辛而能守,南星辛而不守,然古安胎方中亦有用半夏者。陰虛燥痰禁用。根似半夏而大,形如虎掌,故一名虎掌。畏附子、干姜、防風。得防風則不麻,火炮則毒性緩,得牛膽則不燥,且膽有益肝膽之功。 《本經逢原》:天南星之名,始自《開寶》,即《本經》之虎掌也。以葉取象,則名虎掌;根類取名,故曰南星。雖具二名,實系一物,為開滌風痰之專藥。《本經》治心痛寒熱結氣,即《開寶》之下氣破堅積也;《本經》這治筋緩拘緩,即《開寶》云治中風麻痹也;《本經》之利水道,即《開寶》之利胸膈也;《本經》之治積聚伏梁,即《開寶》之散血墮胎也。夫水由血不歸經所化,蘊積于經而為濕熱,則風從內發,津液凝聚,為腫脹,為麻痹,為眩暈,為顛仆,為口噤身強,為筋脈拘緩,為口眼斜。各隨身之所偏,而留著不散,內為積聚,外為癰腫,上為心痛,下為墮胎。種種變端,總由濕熱所致。蓋緣一物二名,后世各執一例,是不能無兩歧之說。即仲淳之明,尚以《開寶》之文,衍之為疏,而《本經》主治,置之罔聞,何怪諸家采集藥性,一皆舍本逐末乎?按:天南星味辛而麻,故能治風散血;氣溫而燥,故能勝濕除痰;性緊而毒,故能攻積拔腫。而治口舌糜,諸風口噤,更以石菖蒲、人參佐之。南星、半夏,皆治痰藥也。然南星專走經絡,故中風麻痹以之為向導;半夏專走腸胃,故嘔逆泄瀉以為向導。《千金》治婦人頭風攻目作痛,掘地作坑燒赤,入南星于中,以醋沃之,蓋定候冷,為末酒服半錢。《易簡》治面生疣子,醋調南星末涂之。其新生之芽曰由跋,《本經》治毒腫結氣,《千金方》用之,取其開結熱之用耳。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