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半夏《中國藥典》 【名稱】 半夏 【拼音】 Banxia 【英文】 RHIZOMA PINELLIAE 【概述】 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塊莖。 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及須根,曬干。 【性味歸經】 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應用】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于 降逆止嘔。 【注意】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調敷患處。 【理化鑒別】 (1) 本品粉末類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類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2~2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或星狀;復粒由2~6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 橢圓形黏液細胞中,或隨處散在,針晶長20~110μm。螺紋導管直徑10~24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揮至約0.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精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對照品,加70%甲醇制成每1ml 各 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 液5μl、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 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3: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 ℃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 斑點。 【炮制】 生半夏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清半夏 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干燥。 每 100kg半夏,用白礬20kg。 本品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片狀,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 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 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時;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礬12.5kg。 本品為片狀、不規則顆粒狀或類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質硬脆,斷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 。無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圖片】 半夏 藥材半夏 【錄自】 《中國藥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