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草豆蔻 【拼音】 Caodoukou 【概述】 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種子。主產于廣西、廣東等地。夏、秋二季采收,曬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燙,曬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團,曬干。 【性味歸經】 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 燥濕行氣,溫中止嘔。 【應用】 1.寒濕中阻證。本品芳香溫燥,長干燥濕化濁,溫中散寒,行氣消脹。故脾胃寒濕偏重,氣機不暢者宜之。常與干姜、厚樸、陳皮等溫中行氣之品同用,如厚樸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 2.寒濕嘔吐。本品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多與肉桂、高良姜、陳皮等溫中止嘔之品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濟方》)。 另外,亦取本品溫燥之性,溫脾燥濕,以除中焦之寒濕而止瀉痢。用于寒濕內盛,清濁不分而腹痛瀉痢者,可與蒼術、厚樸、木香等同用。 【注意】 陰虛血燥者慎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散劑較佳。入湯劑宜后下。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含揮發油和黃酮類物質。 2.藥理作用:草豆蔻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及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呈興奮,高濃度則為抑制作用。揮發油對離體腸管為抑制作用。 3.臨床研究: 據報道,以草豆蔻為主或適當配伍還可用于治療其它多種疾病,如:用草豆蔻配伍茯苓、焦白術、黃芪、等治療脾腎陽虛型之腎炎,有顯效(新中醫,1985,17(11):31)。用草豆蔻配合蒼術、丹參、赤芍等,治療血瘀痰阻型而痰濕偏重的慢性盆腔炎,有滿意療效(上海中醫藥雜志,1980,3:13)。 【參考文獻】 1.《名醫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2.《開寶本草》:“下氣,止霍亂。” 3.《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圖片】 草豆蔻 ![]() 草豆蔻《常用中藥》 ![]() 草豆蔻《本草綱目》 ![]() 藥材草豆蔻 ![]() 藥材草豆蔻橫切面 ![]()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