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蒼術《青陽客棧》 【名稱】 蒼術 【英文】 Atractylodes Rhizome 【拉丁文】 Rhizoma Atractylodis,茅蒼術 Rhizoma Atractylodis Lanceae,北蒼術 Rhizoma Atractylodis Chinensis,關蒼術 Rhizoma Atractylodis Japonicae 【異名】 山精(《神農藥經》),赤術(《本草經集注》),馬薊(《說文系傳》),青術(張袞《水南翰記》),仙術(《綱目》)。原植物①茅蒼術又名:茅術、南蒼術(《浙江藥用植物志》),茅山蒼術(江蘇);②北蒼術又名:華蒼術(《遼寧藥材》),遼寧蒼術(東北),山蒼術(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槍頭草(東北、西北、內蒙古),山刺兒菜(河北、陜西、寧夏、青海),大七七菜(煙臺);③關蒼術又名:東蒼術(《中藥大辭典》),槍頭草、山刺菜(《遼寧中草藥》),和蒼術(《中藥志》)。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 燥濕健脾,祛風濕,明目。 【藥用】 為菊科植物茅蒼術 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 [Atractylis lancea Thunb. ;Atractylodes ovata (Thunb.) DC.] 、北蒼術 Atractylodes lancae (Thunb.)DC. var. chinensis (Bunge)Kitam. [ A. chinensis(DC.) Koidz. ; A. chinensis (Bunge)DC.] 、關蒼術 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 ex. Kitam. [A. japonica (Koidz.)Kitag.] 根莖。 【應用】 用于濕困脾胃證。蒼術之味辛苦,性溫氣香,功能燥濕以健運脾氣。凡濕困脾胃,健運失常,胸痞腹脹,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大便溏泄,肢體倦怠,舌苔濁膩者,是為常用之品,常與厚樸、陳皮、甘草同用,以燥濕運脾,行氣和胃,如《局方》平胃散。若脾為濕困,清濁不分,大便泄瀉,小便短少者,常與厚樸、茯苓、澤瀉等同用,以健脾燥濕,利小便而實大便。如《丹溪心法》胃苓湯。治小兒泄瀉,現常有用蒼術炒焦研末服,并可隨證配以有關藥物煎湯調服,如食滯者配山楂,濕熱者配滑石,虛寒者配干姜等。若脾濕積久而成飲癖,脅痛,食減,吐酸者,可單用蒼術為末,棗肉為丸服,以燥濕健脾而化痰飲。如《本事方》蒼術丸。 用于諸郁證。蒼術辛苦而芳香,可升可降,常與川芎同用。朱丹溪謂“蒼術、撫芎,總解諸郁,隨證加入諸藥”,如氣郁加香附等;濕郁加茯苓、白芷等;痰郁加南星、瓜蔞等;熱郁加炒山梔、青黛、香附等;血郁加桃仁、紅花、香附等;食郁加香附、山楂、神曲等。用藥出入,隨證所宜,如《丹溪心法》六郁湯。 用于濕邪在表諸證。蒼術辛散苦燥,能除濕發汗以散邪。治風寒挾濕,侵襲肌表,寒熱無汗,頭身重痛者,常與羌活、白芷、川芎等同用,以祛風勝濕,解表發汗。如《局方》神術散。又如濕溫證惡寒無汗,身重頭痛,濕在表分者,《濕熱病篇》常用蒼術皮與香薷、藿香、羌活等以散在表之濕。若濕熱證壯熱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脈洪大而長者,《濕熱病篇》用白虎加蒼術湯以清熱散濕。 用于風濕痹證。蒼術祛風濕以蠲痹。常與羌活、獨活、秦艽等同用。若濕邪偏勝,肢體酸重而痛,常與防己、萆解、薏苡仁等同用。若足膝疼痛因濕熱者,常與黃柏同用,如《丹溪心法》二妙散。 用于痿證。蒼術常與黃柏相須而用,“除濕清熱,為治痿要藥。”并隨證配伍有關藥物,如《丹溪心法》治痿,視證之屬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等,分別配以清濕熱、化濕痰、補氣、養血之品。而蒼術與黃柏配伍,亦常用治下焦濕熱所致的帶下及下部濕瘡等。 用于雀盲或兩目昏澀。蒼術有明目之功,可單味研末,用豬肝或羊肝切破,將藥末納入,煎服。如《圣惠方》抵圣散。亦可與滋補肝腎之熟地、枸杞、女貞子等同用。 【注意】 陰虛內熱,氣虛多汗者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9.00 g 【形態】 1.茅蒼術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結節狀。莖多縱棱,高30~100cm,不分枝或上部稍分枝。葉互生,革質;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3~8cm,寬1~3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中央裂片較大,卵形,邊緣有刺狀鋸齒或重刺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葉脈隆起,無柄,不裂,或下部葉常3裂,裂片先端尖,先端裂片極大,卵形,兩側的較小,基部楔形,無柄或有柄。頭狀花序生于莖枝先端,葉狀苞片l列,羽狀深裂,裂片刺狀;總苞圓柱形,總苞片5~8層,卵形至披針形,有纖毛;花多數,兩性花或單件花多異襪;花冠簡狀,白色或稍帶紅色,長約cm。上部略膨大,先端5裂,裂片條形;兩性花有多數羽狀分裂的冠毛;單性花一般為雌花,具5枚線狀退化維蕊,先端略卷曲。瘦果倒卵圓形,被稠密的黃白色柔毛。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于山坡灌叢、草叢中。分布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各地多有栽培。 2.北蒼術 本種與茅蒼術的區別是:葉片較寬,卵形或長卵形,一般羽狀5深裂,莖上部葉3~5羽狀淺裂或不裂,葉緣有不規則的刺狀鋸齒,通常無葉柄;頭狀花序稍寬,總苞片5~6層,較茅蒼術略寬;退化雄蕊先端圓,不卷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低山陰坡灌叢、林下及較干燥處。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甘肅、山東、河南等地。 3.關蒼術 本種與上述兩種主要區別為:葉有長葉柄,上部葉3出,下部葉羽狀3~5全裂,裂片長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基部漸狹而下延,邊緣有平伏或內彎的剛毛狀鋸齒。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林緣、柞林下或灌叢間。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等地。 【產地】 1.茅蒼術 主產于湖北、江蘇、河南等地。銷全國并出口。 2.北蒼術 主產于河北、山西、陜西等地。主銷北方各省。 3.關蒼術 主產于黑龍江、吉林、遼寧。銷北方各省。 【品種考證】 古本草文獻中蒼術與白術常不分,統稱為術,始見于《本經》,列為上品。據《本草崇原》載:“《本經》未分蒼白。而仲祖《傷寒》方中皆用白術,《金匱》方中又用赤術,至《別錄》則分為二,須知赤、白之分,始于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本草衍義》中正式出現蒼術之名。曰:“蒼術其長如大小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本草圖經》曰:“術今處處有之,以嵩山(《大觀本草》)、茅山者為佳。春生苗,青色無椏……莖作蒿桿狀,青赤色,長三二尺以來,夏開花,紫碧色,亦似刺薊花,或有黃白色者。入伏后結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傍有細根,皮黑,心黃白色,中有青液,紫色。”《綱目》載:“蒼木,山薊也。處處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葉抱莖而生,梢間葉似棠梨葉,其腳下葉有三五叉,皆有鋸齒小刺。根如老姜之狀,蒼黑色,肉白有油膏。”上述各家本草記載與現今藥用蒼術品種一致。 【商品規格】 南蒼術:為植物茅蒼術的干燥根莖,主產于安徽、浙江、江西、江蘇、湖北等地。 北蒼術:為植物北蒼術(槍頭菜、山刺菜)的干燥根莖。主產于內蒙古、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茅蒼術:又名毛蒼術、茅術、毛術、茅山蒼術。屬南蒼術。因產于江蘇茅山而得名。為地道藥材。品質最優。銷全國,并出口。 京蒼術:又名京茅術。為南蒼術集散于南京者。 漢蒼術:為南蒼術集散于漢口者。多產于湖北、江西。 津蒼術:為北蒼術集散于天津者。 關蒼術:為同屬植物關蒼術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ex. Kitam.的根莖。主產于我國東北地區。亦有稱產于我國東北地區的北蒼術為“關蒼術”的。 朝鮮蒼術:為同屬植物朝鮮蒼術A.koreana Nakai的根莖。主產于我國東北地區。 全毛蒼術:為同屬植物全毛蒼術A.chinensis Kordz. var. simplicifolia Kitag.的根莖。主產于華北、東北地區。 赤峰蒼術:為同屬植物赤峰蒼術A. chinensis var. quinqueloba.的根莖。主產于東北赤峰地區。 遼東蒼術:為同屬植物遼東蒼術A. chinensis var. liactungensis Kitag.的根莖。主產于遼東半島。 以上南蒼術、北蒼術、茅蒼術、京蒼術、漢蒼術、津蒼術為蒼術之正品,品質較優。朝鮮蒼術、全毛蒼術、赤峰蒼術、遼東蒼術為蒼術之副品,品質較次,每個品種均以質堅實、斷面朱砂點多、香氣濃者為佳。 【化學成分】 南蒼術根莖含揮發油約5~9%。油的主要成分為蒼術醇(Atractylol)、茅術醇(Hinesol)、B一桉葉醇(B一Eudesmol)等 。北蒼術根莖含揮發油1.5%,其主要成分為蒼術醇、蒼術酮(Atractylone)、茅術醇及桉葉醇等。東蒼術根莖含揮發油1.5%,其主要成分為蒼術醇、茅術醇、B一桉葉醇、蒼術呋喃烴(Atractylodin , Atraetylin)、蒼術酮 。 【藥理作用】 1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1)抗實驗性胃炎及胃潰瘍作用 蒼術水煎劑1g/kg灌胃對大鼠鹽酸所致急性胃炎和幽門結扎所致目潰瘍有顯著的拮抗作用。提取物對實驗性胃潰瘍有細胞保護作用。對胃液貯留的幽門結扎潰瘍、阿斯匹林引起胃粘膜破壞、胃酸過剩引起粘膜潰瘍,蒼術與北蒼術有明顯的預防作用。蒼術水煎劑0.5g/kg灌胃,能明顯提高大鼠胃液pH和降低胃蛋白酶活力,而對胃液分泌量無明顯影。但蒼術提取物對胃液分泌有抑制作用。對組膠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及以粘膜變化為主因的潰瘍,蒼術有效,提示具有抗組胺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但北蒼術的作用較弱。血清性潰瘍系因整體動物用碳末推進實驗研究發現蒼術丙酮提取物75mg/kg能明顯促進胃腸運動,蒼術中的桉葉醇和茅術醇為該作用的主要成外。蒼術的醇提液和水溶液對兔十二指腸活動都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具有對抗乙酰膽堿引起的腸管平滑肌收縮作用,而對弛張后的胃平滑肌則有輕微的增強收縮作用。蒼術水煎劑能對抗乙酰膽堿、氯化鋇引起的離體豚鼠回腸收縮。蒼術水煎液對大鼠小腸酚紅推進運動有顯著抑制作用。蒼術能抑制“脾虛”動物小腸推進運動,對抗泄瀉;能降低血清銅和提高血清鋅,改善“脾虛”動物代謝功能,增加體重,并通過提高血清鐵,增加血紅蛋白合成,提高紅細胞功盼“。 (3)對肝臟的影內 蒼術水煎劑10g(生藥)/kg給小鼠灌胃,連續7d,能明顯促進肝蛋白合成。蒼術及其所臺蒼術醇、蒼術酮、桉葉醇對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誘發的一級培養鼠肝細胞損害具有顯著的預防作用。胃粘膜缺血,循環障礙而引起的能量不足,枯膜抵抗力減弱,引 2 對血糖的影響 蒼術水煎液、醇浸液灌胃或皮下注射8g/kg,使家免血糖升高,lh內達高峰,以后緩慢下降,持續6h以上。蒼術提取物可使經鏈脲霉素前處理的大鼠明顯升高的血糖水平降低,經鏈脲霉素(20ul/ml)前處理而很快降低的血清胰島素水平以劑量依賴性地被灌服2.0g/kg蒼術水提物升高,給與鏈脲霉素前處理的大鼠逐漸降低的血清淀粉霉水平,給蒼術水提物8d后鎮復到正常水。 3 抗缺氧作用 用氰化鉀所致小鼠缺氧模型證明,蒼術丙酮提取物750mg/kg灌服能明顯提高小鼠存活時間,降低死亡率。蒼術的抗缺氧主要活性成分為桉葉醇 4 排鈉作用 蒼術水煎液10~40g/kg給大鼠灌胃,無利尿作用、但卻顯著增加鈉和鉀的排泄。蒼術醇提取物對馬腎Na’k,ATP酶活性有較強的抑制作用,I(50)值為12.8ug/ml,不同產地爸術如河南蒼術、河北蒼術,其醇提物I(50)值分別為12.8ug/ml、15。2ug/ml,ATP濃度對蒼術醇提物腎Na‘—K’ATP酶抑制活性呈非競爭性抑制作用,而毒毛花苷G不影響蒼術I(50)值 5 對煙堿(N)受體的阻斷作用 小鼠骨豁肌N受體實驗表明桉葉醇能降低肌肉緊張性,終板動作電位減少,振幅降低,這是由于桉葉醇阻斷神經肌肉接點上的N受體通道,而且是影響通道的打開和關閉兩個方面,加速N受體的脫敏。對小鼠膈肌N受體,離子通道非收縮性慢流ca離子活動的影響實驗,表明桉葉醇明顯地縮短時程,但很少影響波峰。 6 其他作用 蒼術揮發油少量對蛙釘鎮靜作用,同時使脊髓反射亢進;較大劑量則呈抑制作用,終至呼吸麻痹作用而死。其抑制成分主要是按葉酵和茅術醇、蒼術對免十二指腸和蟾心臟有輕度抑制作用,對蟾后肢血管有輕微擴張作用。蒼術揮發油、茅術醇和按葉醇100ug/ml在體外對食管癌細胞有抑制作用,其中以茅術醇的作用為最強。10ug/ml時,則無抑制作用。 【采收加工】 栽培2~3年后,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或翌年2~3月,挖掘根莖,除凈殘莖,抖掉泥土,曬干,去除根須或曬至九成干后用火燎掉須根,再曬至全干。 【炮制】 1.蒼術 《博濟方》:“刮去皮。”《活人書》:“洗凈”、“切片。”《圣濟總錄》:“銅刀刮去黑皮。”《朱氏集驗方》:“削成小塊子。”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過篩。生品辛溫,苦燥,以祛濕發汗為主。 2.制蒼術 《經驗方》:“用米泔水浸三二日,逐日換水,候滿日取出,刮去黑皮,切作片子,暴干,用慢火炒令黃色,細搗末。”《局方》:“糯米泔浸三日,逐日換水,去粗皮,切,焙。”《本經逢原》:“泔水浸,曬露一月。”現行,取凈蒼術片,用米泔水浸泡片刻,取出,置鍋內,用文火炒干,取出放涼。 3.炒蒼術 《普濟方》:“去皮,銼碎,炒黃。”現行,取凈蒼術片,置鍋內,用文火爐至表面微黃色,取出放涼。 4.焦蒼術 《外科全生集》:“炒焦。”現行,取凈蒼術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褐色,取出放涼,篩去灰屑。炒焦后辛燥之性減,以固腸止瀉為主。 5.蒼術炭 《普濟方》:“刮去黑皮,炒黑色。”現行,取凈蒼術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炒干取出晾透。 6.麩炒蒼術 《醫宗必讀》:“糠炒。”現行,取麩皮撒入鍋內,炒至表面深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蒼術片100Kg,用麩皮10kg。麩炒后緩和燥性,氣變芳香,增強健脾燥濕的作用。 7.土炒蒼術 《校注婦人良方》:“土炒。”現行,先將灶心土粉置熱鍋內炒松,倒入凈蒼術片,用中火炒至聞到蒼術固有香氣時,取出,篩去土粉,放涼。每蒼術片100kg,用灶心土30kg。 8.鹽蒼術 《瑞竹堂方》:“鹽水浸一宿。”《景岳全書》:“一斤,用斗子青鹽半斤同炒黃色。”現行,取凈蒼術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噴淋鹽水,炒干,取出放涼。每蒼術片100kg,用鹽5kg。 貯干燥容器內,制蒼術、炒蒼術、焦蒼術、麩炒蒼術、土炒蒼術、鹽蒼術等均宜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泛油;蒼術炭散熱防復燃。 研究表明,蒼術經清炒、麩炒、米泔水炙后其揮發油含量均減少,并以麩炒及米泔水炙效果為佳,去油效果分別為39%和47%,飲片性狀也佳。 【附方】 1.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 蒼術(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樸(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陳皮(去白)各三斤二兩,甘草(炒)三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姜二片,干棗兩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局方》平胃散) 2.治時暑暴瀉,壯脾溫胃,進美飲食,及療飲食所傷,胸膈痞悶 神曲(炒)、蒼術(米泔浸一宿,焙干)各等分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米飲吞下。(《局方》曲術丸) 3.治太陰脾經受濕,水泄注下,體微重微滿,困弱無力,不欲飲食,暴泄無數,水谷不化,如痛甚者 蒼術二兩,芍藥一兩,黃芩半兩。上銼。每服一兩,加淡味桂半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保命集》蒼術芍藥湯) 4.治飧泄 蒼術二兩,小椒一兩(去目,炒)。上為極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溫水下。一法惡痢不愈者加桂。(《保命集》椒術丸) 5.治膈中停水,已成癖囊 蒼術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生油麻半兩,水二盞,研濾取汁。大棗十五枚,爛者去皮、核,研,以麻汁勻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梧子大,干之。每日空腹用鹽湯吞下五十丸,增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雀、鴿。(《本事方》) 6.治四時瘟疫,頭痛項強,發熱憎寒,身體疼痛,及傷風鼻塞身重,咳嗽頭昏 蒼術(米泔浸一宿,切,焙)五兩,藁本(去土)、香白芷、細辛(去葉、土)、羌活(去蘆)、川芎、甘草(炙)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蔥白三寸,煎七分,溫服,不拘時。如覺傷風鼻塞,只用蔥茶調下。(《局方》神術散) 7.治濕氣身痛 蒼術,泔浸、切、水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簡便單方》) 8.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 黃柏(炒)、蒼術(米泔浸炒)。上二味為末,沸湯入姜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 9.烏髭鬢,駐顏色,壯筋骨,明耳目,除風氣,潤肌膚,久服令人輕健 蒼術,不計多少,用米泔水浸三兩日,逐日換水,侯滿日取出,刮去黑皮,切作片子,暴干,用慢火炒令黃色,細搗末。每一斤末,用蒸過茯苓半斤,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臥時,溫熟水下十五丸。別用術末六兩,甘草末一兩,拌和勻,作湯點之,下術丸妙。忌桃、李、雀、鴿及三白。 10.治內外障眼 蒼術四兩(米泔浸七日,逐日換水后,刮去黑皮,細切,入青鹽一兩同炒,黃色為度,去鹽不用),木賊二兩(以童子小便浸一宿,水淘焙干),同搗為末。每日不計時候,但飲食、蔬菜內調下一錢匕服甚驗。(9~10方出自《經驗方》) 11.治雀目不計日月 蒼術二兩。上件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不計豬羊子肝一個,用竹刀子批破,摻藥在內。卻用麻線纏定,用粟米泔一大盞,煮熟為度。令患人熏過眼后,藥氣絕即曬之,每日未發前服。(《圣惠方》抵圣散) 12.清神水,退翳膜,昏暈赤隱莫開 蒼術(去黑皮)、黃芩(去爛心)、樸硝各二兩,甘草七錢半。上為細末,干柿為丸,每兩作五丸。每服二丸,細嚼冷水送下,食后服。(《御藥院方》)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