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佩蘭《青陽客棧》 【名稱】 佩蘭 【英文】 Fortune Eupatorium Herb 【拉丁文】 Herba Eupatorii 【異名】 蕳(《詩經》),蘭(《毛詩傳》)、蘭草、水香(《本經》)、都梁香(李當之《藥錄》)、大澤蘭(《雷公炮炙論》)、燕尾香、香水蘭(《開寶本草》)、孩兒菊、千金草(《續古今考》)、省頭草(《唐瑤經驗方》)、女蘭、香草(《綱目》)、醒頭草(《得配本草》)、石瓣、針尾鳳(《廣東中藥》)。 【性味歸經】 味辛,性平。歸脾、胃經。 【功效】 解暑化濕,辟穢和中。 【藥用】 為菊科植物佩蘭 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Eupatorium chinense L. var. tripartitum Miq. ; E. japonicum Thunb. var. fortunei (Turcz.)Pamp.] 的地上部分。 【應用】 用于暑濕、濕溫。佩蘭氣味芳香,善于解暑化濕,溽暑之季,以之單味作飲,有防暑之功。若暑濕證或濕溫證,惡寒發熱,頭脹而重,胸悶納呆,舌苔白膩,常用本品配以藿香、荷葉等,以解暑邪,化濁升清。以鮮品入藥,其效更佳。 用于濕濁內蘊之證。佩蘭芳香化濕,辟穢和中。治濕阻中焦,脾胃受困,氣機不調,脘痞不饑,惡心嘔吐,口粘苔膩,常與藿香、厚樸、半夏等同用,以芳香化濁,如《時病論》芳香化濁法。 用于脾癉、消渴。佩蘭清香,朱丹溪謂其“能散久積陳郁之氣”。治過食肥甘之人,精氣不行,濕濁內生,口中甜膩,名曰脾癉,可用本品為主以治之,此即《素問·奇病論》所云“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若脾癉日久,熱傷津氣,轉為消渴,飲水極甚,則必與石膏、知母、人參、甘草等同用,既除肥甘陳郁之氣,又清肺胃之熱,益氣生津,如《東垣試效方》生津甘露飲、蘭香飲子。 【注意】 陰虛血燥,氣虛者慎服。 【用法用量】 6.00 - 10.00 g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根莖橫走。莖直立,綠色或紅紫色,下部光滑無毛。葉對生,在下部的葉常枯萎;中部的葉有短柄,葉片較大,通常3全裂或3深裂,中裂片較大,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1.5~2.5cm;上部的葉較小,常不分裂,或全部莖葉不分裂,先端漸尖,邊緣有粗齒或不規則細齒,兩面光滑或沿脈疏被柔毛,無腺點。頭狀花序多數在莖頂及枝端排成復傘房花序,花序徑3~6cm;總苞鐘狀,長6~7mm;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短,卵狀披針形,中、內層苞片漸長,全部苞片紫紅色,外面無毛無腺點,先端鈍;每個頭狀花序具花4~6朵,花白色或帶微紅色,全部為管狀花,兩性,花冠外面無腺點,先端5齒裂;雄蕊5,聚藥;雌蕊1,子房下位,柱頭2裂,伸出花冠外。瘦果圓柱形,熟時黑褐色,5棱,長3~4mm,無毛無腺點;冠毛白色,長約5mm。花、果期7~11月。 生于路邊灌叢或溪邊。野生或栽培。分布于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產地】 主產于江蘇、浙江、河北、安徽、山東及上海。以江蘇產量較大。銷全國,并出口。此外,湖北、湖南、貴州、陜西、浙江等地亦產。 【品種考證】 本品始載于《本經》上品,原名蘭草。《本草拾遺》曰:“蘭草與澤蘭二物同名,……按蘭草本功外主惡氣,香澤可作膏涂發,生澤畔。葉光潤,根小紫。”《蜀本草》:“《圖經》云:葉似澤蘭,尖長有歧,花紅白色而香,生下濕地。”《綱目》謂:“蘭草、澤蘭一類二種也。俱生水旁下濕處。二月宿根生苗成叢,紫莖素枝,赤節綠葉,葉對節生,有細齒。但以莖圓節長,而葉光有歧者,為蘭草;莖微方,節短而葉有毛者,為澤蘭。嫩時并可挪而佩之,八、九月后漸老,高者三、四尺,開花成穗,如雞蘇花,紅白色,中有細子。雷敩《炮炙論》所謂大澤蘭,即蘭草也,小澤蘭即澤蘭也。諸家不知二蘭乃一物二種,但功用有氣血之分,故無定指。”綜上所述形態特征、生態環境及用途,并參考《綱目》、《植物名實圖考》“蘭草”之附圖,所述蘭草,即今之菊科植物佩蘭。 【商品規格】 西藏地區使用的佩蘭,為菊科植物大麻葉澤蘭 Eupatoriumcannabinum L. 的全草。 【化學成分】 蘭草全草含揮發油1.5~2%,油中含:對一聚傘花素(對-異丙基甲苯,p-Cymen)、乙酸橙花醇酯(Neryl acctate)和5一甲基麝香草醚(5-Methylthymol ether),前兩者對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葉含香豆精(Coumarin)、鄰-香豆酸(o-Coumaric acid)及麝香草氫醌(Thymohydroquinone)。大麻葉澤蘭的葉、花中都含澤蘭苦素(Eupatoriopicrin)和一倍半萜內酯,葉中又含澤蘭甙(Eupatolin)。上述兩種植物的根中都含有蘭草素(Euparin)。 全草含揮發油約1.5%~2%,油中含對聚傘花烴(p-cymene)約20%,麝香草甲醚約5%,橙花醇乙酯(neryl acetate)約10%。地上部分尚含林德洛非堿(lindelofine);根含林德洛非堿、仰臥天芥菜堿(supinine)、 rinderine和O-7-acetylrinderine。并從地上部分乙醇提取液中分得-β-香脂醇棕櫚酸酯(β-amyrin palmitate)、β-香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蒲公英甾醇棕櫚酯(taraxasteryl palmitate)、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廿八醇、豆甾醇、β-谷甾醇及棕櫚酸等。 【藥理作用】 1 祛痰作用 酚紅排泌法證明,佩蘭揮發油455mg/kg及其有效成分對聚傘花素425mg/kg給小鼠灌胃,具有明顯祛痰作用。 2 抗病毒作用 佩蘭揮發油及對—聚傘花素、乙酸橙花醇酯,對流感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 3 抗癌作用 佩蘭生物總堿在體外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抗腫瘤活性,在(103.4十98)ug/ml的濃度下,對體外培養的人宮頸癌(Hela)細胞有50%的抑制率。體內試驗表明腹腔注射佩蘭生物總堿50mg/kg,連續7d ,腹水型馬S(180)肉瘤小鼠的生存期限顯著延長,二次實驗生命延長率分別為33.93%及44.43%。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生物總堿與環磷酰胺合用,均可延長小鼠生命,呈協同作用。 【采收加工】 每年可收割地上部分2~3次,在7、9月各收割1次,有些地區秋后還可收割1次。連續收割3~4年。選晴天中午收割,此時植株內含揮發油量最高,收回后立即攤曬至半干,扎成束,放回室內回潮,再曬至全干。亦可曬12h后,切成10cm長小段,曬至全干。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枯葉、老梗及殘留根,搶水洗凈,稍潤,切成段,曬干或低溫干燥,篩去灰屑。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霉。 【附方】 1.治五月霉濕,并治穢濁之氣 藿香葉一錢,佩蘭葉一錢,陳皮一錢五分,制半夏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酒洗),厚樸八分(姜汁炒),加鮮荷葉三錢為引。煎湯服。(《時病論》芳香化濁法) 2.治秋后伏暑,因新癥觸發 藿香葉一錢五分,佩蘭葉二錢,薄荷葉一錢,冬桑葉二錢,大青葉三錢,鮮竹葉三十片。先用青箬葉一兩,活水蘆筍二兩,煎湯代水。(《增補評注溫病條辨》七葉蘆根湯) 3.治溫暑初起,身大熱,背微惡寒,繼則但熱無寒,口大渴,汗大出,面垢齒燥,心煩懊憹 藿香葉一錢,薄荷葉一錢,佩蘭葉一錢,荷葉一錢。先用枇杷葉一兩,水蘆根一兩,鮮冬瓜二兩,煎湯代水。(《重訂廣溫熱論》五葉蘆根湯) 4.治中暑頭痛 佩蘭、青蒿、菊花各9g,綠豆衣12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5.治急性胃腸炎 佩蘭、藿香、蒼術、茯苓、三顆針各9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6.治唇瘡 用蘭葉取汁洗之,日三上,瘥。 7.治風齒疼痛頰腫及治血出不止 用蘭草五兩,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吐之,一日盡。(6~7方出自《普濟方》) 【參考文獻】 《神農本草經》:味辛,平。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 《名醫別錄》:蘭草,無毒。除胸中痰癖。 《本草衍義補遺》:稟金水之清氣而似有火。人知其花香之貴,而不知為用有方。蓋其葉能散久積陳郁之氣,甚有力,入藥煎煮用之。東恒方中常用矣。東垣云:味甘性寒,其氣清香,生津止渴,益氣潤肌。《內經》云:消諸痹,治之以蘭是也。消渴癥非此不能,涼膽痹必用。 《本草綱目》:《素》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王冰注:辛能發散故也。東垣治消渴生津飲,用蘭葉,蓋本于此,詳見澤蘭也。又此草浸油涂發,去風垢,令香潤。 消癰腫,調月經。煎水,解中牛馬毒。 《本草乘雅》:臭香,味辛,氣化中藥也。故主益氣,利水道。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蘭,闌也,泛闌流離也。又蘭,闌也。闌辟不祥也。主殺蟲毒,通神明,令輕身不老也。 《本經疏證》:素問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津液在脾,不輸化而上溢,自關水道不利,積久相因,陽盛者為內熱中滿,陽虛者為胸中痰癖,故宜以辛平氣味不燥復不滋者引而利之,除而去之,水道既通,肥甘自化,本經素問原默相印合,無二致也。畜蘭家論溉灌之法曰,凡水須用雨水、河水、皮屑水、魚腥水、雞毛水、浴湯,尤善積久陳水上生緣苔者,大忌井水雪霜,尤忌春雪,一滴著葉,則一葉焦枯,觀此則病之受清洌者,與此不相宜矣。其論位置之法曰,不宜太高,高則衛陽,亦不可太低,低則隱風,地不必曠,曠則有日,亦不可太狹,狹則蔽氣,觀此則著于四畔之病,亦與此不宜矣。其論超向之法曰,前宜面南,后宜背北,蓋欲通南薰而障北吹也,右宜近林,左宜近野,欲延東日而避西陽也,觀此則病之偏寒偏熱者,又與此不宜矣。惟其獨標清化,不厭肥甘,飽飫肥甘,偏培清化,可謂鐘清化于肥甘,引肥甘從清化者非耶,此素問之旨也。惟其愛超陽和,乃嫌烈日,最喜疏蕩,復惡寒風,可謂延溫煦以化陰,引陰凝使隨陽者非耶,此本經之旨也。蔣漢房曰,他草他花,芳者皆得收藏以為香,獨蘭陳則絕無香味,故取其新鮮以化陳腐,有貴者喜蘭畜百千本,命僮司之,其僮竊取花瓣露珠積成盈甌,一夕嗓之,覺沁入偏體皆為爽然,而口氣清芳者經時歷月,因致多壽,是其化陳為新之功固何如乎?李瀕湖等毒口詆蘭以盜竊蘭名,而以系兒菊為真蘭,不知所謂真蘭者,其功能果得與素問本經切合如此否也。 【藥論】 1.論佩蘭除胃中陳氣 ①李時珍:“按《素問》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褐,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王冰注云:辛能發散故也。李東垣治消渴生津飲,用蘭葉,蓋本于此。”(《綱目》) ②沈金鰲:“《內經》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蓋消渴由邪熱郁結于胃,蘭能除陳氣。可知蘭草固以蕩滌為功,肅清腸胃者也。”(《要藥分劑》) ③張山雷:“凡胃有陳腐之物,及濕熱蘊結于胸膈,皆能蕩滌而使之宣散,故口中時時溢出甜水者,非此不除。”(《本草正義》) 2.論佩蘭與澤蘭功用之異同 ①李時珍:“蘭草、澤蘭,氣香而溫,味辛而散,陰中之陽,足太陰、厥陰經藥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氣舒,則三焦通利而正氣和;肝郁散,則營衛流行而病邪解。蘭草走氣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蠱辟惡,而為消渴良藥;澤蘭走血分,故能治水腫,除癰毒,破瘀血,消癥瘕,而為婦人要藥。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藥,補瀉皆不同也。”(《綱目》) ②張秉成:“佩蘭,功用相似澤蘭,而辛香之氣過之,故能解郁散結,殺蠱毒,除陳腐,灈垢膩,辟邪氣。至于行水消瘀之效,二物亦相仿耳。但澤蘭治水之性為優,佩蘭理氣之功為勝,又為異也。”(《本草便讀》)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