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涩涩综合在线亚洲第一,草莓视频一区二区精品,97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婷婷久

中國醫藥網

大蒜《青陽客棧》

時間:2020-02-29 13:03來源:未知 作者:Doctor001 點擊:
【標題】 大蒜《青陽客棧》 【名稱】 大蒜 【英文】 garlic 【拉丁文】 Bulbus Allii 【異名】 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別錄》),獨頭蒜(《肘后方》),獨蒜(《普濟方》)。原植物大蒜又名:青蒜(《滇南本草》)。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脾
【標題】
大蒜《青陽客棧》
【名稱】
大蒜
【英文】
  garlic
【拉丁文】
  Bulbus Allii
【異名】
  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別錄》),獨頭蒜(《肘后方》),獨蒜(《普濟方》)。原植物大蒜又名:青蒜(《滇南本草》)。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
  溫中行滯,解毒,殺蟲。
【藥用】
  為百合科植物大蒜 Allium sativum L. 的鱗莖。
【應用】
  用于脘腹冷痛。大蒜能溫中散寒,對脘腹冷痛可單用,如《瀕湖集簡方》以本品醋浸食之。亦可與乳香配用,溫中止痛之效尤佳;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蒜香膏。
  用于痢疾、泄瀉。大蒜入大腸,既能解毒,又可導滯,為防治瀉痢常用之藥,可單味服食。對熱毒瀉痢可與黃連配伍,如《本事方》蒜連丸。若痢疾下血,可配地榆;瀉痢不止,可配罌粟殼等。
  用于肺癆,百日咳,感冒。主要取大蒜較強的解毒作用。治肺癆,可單用本品或配白及煮粥食。治百日咳,感冒,可搗汁以白糖調服,或與生姜、紅糖同用。
  用于癰癤腫毒,腸癰,癬瘡,以及毒蛇咬傷。大蒜善于解毒,殺蟲,消癰,療癬。一般均作外用。如《食物本草會纂》治一切腫毒,以本品搗爛,入麻油和研,貼腫處;《衛生易簡方》治諸蛇蟲傷毒,用本品同酸漿草搗敷傷處。
  用于鉤蟲、蟯蟲病及帶下陰癢。大蒜能抑殺鉤蟲、蟯蟲,又能止癢。治鉤蟲、蟯蟲病,常配檳榔、苦楝皮等協同奏效。治帶下陰癢,《婦人良方》單用本品煎湯外洗;或與苦參、蛇床子配伍以增強療效。
  用于瘧疾、喉痹等。主要取其外用發泡以祛邪之功。治瘧疾。《簡便單方》以本品同胡椒、百草霜為丸,縛于曲澤穴上;治喉痹,將本品搗爛,敷經渠穴。
  此外,用于水腫、小便不利,以及鼻淵。大蒜有通竅之功,治水腫、小便不利,單用本品或配田螺敷臍,能通竅利水;治鼻淵,取大蒜汁涂鼻腔,能通鼻竅。
  若用于高脂血癥,能有效地降低血脂。
  《綱目》:“同鯽魚丸,治膈氣;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瘧、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
【注意】
  陰虛火旺,肝熱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及時行病后均禁服本品,慎服熟品。敷臍、作栓劑或灌腸均不宜于孕婦。外用對局部有強烈的刺激性,能引起灼熱、疼痛、發泡,故不可過久敷。
【用法用量】
  5.00 - 10.00 g
【形態】
  越年生草本,具強烈蒜臭氣。鱗莖大形,球狀至扁球狀,通常由多數肉質、瓣狀的小鱗莖緊密地排列而成,外面被數層白色至帶紫色的膜質外皮。葉基生;葉片實心,寬條形至條狀披針形,扁平,先端長漸尖,比花萼短,寬可達2.5cm,基部鞘狀。花葶實心,圓柱狀,高達60cm,中部以下被葉鞘;總苞具長7~20cm的長喙;傘形花序密具珠芽,間有數花;小花梗纖細;小苞片大,卵形,膜質,具短尖;花常為淡紅色;花被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4mm,內輪的較短,花絲比花被短,基部合生并與花被片貼生,內輪的基部擴大,擴大部分每側各具1齒,齒端成長絲狀,長超過花被片,外輪的錐形;子房球狀;花柱不伸出花被外。花期7月。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產地】
  全國各地均產。多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別錄》始載“葫”。陶弘景云:“今人謂葫為大蒜。”張華《博物志》謂:“張騫使西域,得大蒜。”《本草圖經》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所蒔也。每頭六七瓣,初種一瓣,當年便成獨子葫,至明年則復其本矣。然其花中有實,亦葫瓣狀而極小,亦可種之。”大蒜原產胡地,漢代引入我國內地,今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在蒜薹采收后20~30d即可采挖蒜頭。采收的蒜頭,除去殘莖及泥土,置通風處晾至外皮干燥。
【炮制】
  《外臺》:“去皮。”“去心,切。”《洪氏集驗方》:“去須,并去薄皮。”《普濟方》:“去皮,碎。”“獨蒜,用竹刀子排開。”現行,取原藥材,除去外皮、薄膜及須根,洗凈,晾干。
【附方】
  1.治冷癥腹痛夜啼 大蒜一枚(煨,研,日干),加乳香半錢。研細搗丸,如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2.治腸風臟毒,下血不止,日久羸瘦 大蒜(研細)、淡豆豉、地榆各十分。后二味為末,大蒜同研令勻,入煉蜜少許,搗令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椿樹葉湯下,空心服。(《衛生家寶》如圣丸)
  3.治休息痢 大蒜(剝去皮)二顆,雞子二枚。上先將蒜放鐺中,取雞子打破,沃蒜上,以盞子蓋,候蒜熟,空腹食之,下過再服。(《普濟方》)
  4.治惡疰入肺咯血 紫皮獨頭蒜四頭,書墨、灶心土各等分。并搗,以醋和服。(《龍門石窟藥方》)
  5.治勞疰 大蒜、杏仁各一兩。杵如泥,加雄黃一兩同研勻,曬至可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一丸,空心清米飲下。(《(魚孚)溪單方選》)
  6.治上氣 上酥一升,獨頭蒜五個。上二味,先以酥煎蒜,蒜黃出之;生姜汁一合,共煎令熟,空腹服一方寸匕,溫服之。(《千金要方》)
  7.治小兒百日咳 大蒜15g,紅糖6g,生姜少許。水煎服,每日數次。(《貴州中醫驗方》)
  8.治感冒 蒜頭、茶葉各9g。開水泡服。(《福建藥物志》)
  9.治瘡惡毒連心痛悶,睡臥不得 用獨蒜二個研爛,和生小油涂瘡上,干即換,痛立止。(《衛生易簡方》)
  10.治瘰疬結聚不散,硬如石 大蒜(搗爛)三枚,麝香(研)半錢匕。上二味和勻,敷干帛上貼之,一日二易,旋搗最好。(《圣濟總錄》大蒜膏方)
  11.治小兒白禿瘡,凡頭上團團然白色 以蒜揩白處。(《普濟方》)
  12.治鬼舐頭 磚末和蒜搗敷,日一。(《千金要方》)
  13.治牛皮癬 獨頭蒜1個,紅膠泥1塊。共搗如泥,外敷患處。每敷1d,隔日1次,3次可效。[《河南中醫》1982,(3):21] (責任編輯:Doctor001)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