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蟾酥《青陽客棧》 【名稱】 蟾酥 【英文】 Toad Venom 【拉丁文】 Veneum Bufonis 【異名】 蟾蜍眉脂(《藥性論》),蟾蜍眉酥(《日華子本草》),癩蛤螞漿(《新疆藥材》),蛤蟆酥(《山東中藥》),蛤蟆漿(《中藥材手冊》)。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有毒。歸心經。 【功效】 消腫止痛,解毒辟穢。 【藥用】 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 Bufo bufo gra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等近緣種的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漿汁加工而成。 【應用】 1.用于痧脹腹痛,吐瀉,神昏。蟾酥辛溫走竄,有開竅醒神、辟穢之功,故可治夏傷暑濕穢濁不正之氣及飲食不潔所致的痧脹腹痛、吐瀉不止、甚則昏厥之證,常與麝香、丁香、蒼術等配伍,如蟾酥丸。 2.用于惡瘡,瘰疬,咽喉腫痛及各種牙痛。本品有毒,有良好的攻毒消腫止痛作用,外用、內服皆有良效。用治惡瘡腫毒、癰疽療瘡等癥,以之與雄黃、枯礬、朱砂等配伍,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丸,蔥白湯下,甚效,如《外科正宗》蟾酥丸。治療爛喉丹痧、喉風、乳蛾及咽喉腫痛,常與牛黃、雄黃、冰片等配伍,如六神丸。 3.近年用蟾酥治療各種癌腫,有一定的攻毒抗癌、消腫止痛作用。如用治肝癌、腸癌、白血病、皮膚癌等,內服或外用,均取得一定的療效。臨床亦用于呼吸、循環衰竭,有迅速而持久的升壓作用,并有顯著的興奮呼吸作用。 【注意】 外用不可入目,孕婦禁服。內服宜慎,過量可引起口唇發麻、上腹不適、惡心嘔吐、頭昏目糊、胸悶心悸、嗜睡多汗,甚則昏迷等毒副反應。 【用法用量】 0.01 - 0.03 g 【形態】 1.中華大蟾蜍 體長一般在10cm以上,體粗壯,頭寬大于頭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于鼻間;鼓膜明顯,無犁骨齒,上下頜亦無齒。前肢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者大。后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左右眼部不相遇,趾側有緣膜,蹼尚發達,內跖變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后腺,其余部分滿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排列較規則的為頭后之瘰疣,斜行排列幾與耳后腺平行。此外,沿體側之瘰疣排列亦較規則,脛部之瘰疣更大,個別標本有不明顯之跗褶,腹面皮膚不光滑,有小疣。顏色變異頗大,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后沿體側有斜行之黑色縱斑,腹面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細花紋。雄性個體較小,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黑眶蟾蜍 體長7~10cm,雄性略小;頭高,頭寬大于頭長;吻端圓,吻棱明顯,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于鼻間距,鼓膜大,無犁骨齒,上下頜均無齒,舌后端無缺刻。頭部沿吻棱、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頜緣有十分明顯的黑色骨質棱或黑色線。頭頂部顯然下凹,皮膚與頭骨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長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外掌突大,內側者略小,均為棕色,后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脛;趾側有緣膜,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膚極粗糙,除頭頂部無疣外,其余布滿大小不等之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刺;頭兩側為長圓形之耳腺;近脊中線由頭后至臀部有2縱行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滿布小棘。生活時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黃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雄性第1、2指基部內側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棲息于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后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產地】 全國各地均有,主產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銷全國并出口。 團蟾酥主產于河北、山東、四川、湖南,遼寧、湖北、新疆也產;片蟾酥主產于江蘇鎮江、泰興、吳縣及浙江蕭山、紹興。 【品種考證】 本品始載于《藥性論》,原各蟾酥眉脂。《本草衍義》始有蟾酥之名,云:“眉間有白汁,謂之蟾酥。以油單(紙)裹眉裂之,酥出單(紙)上,入藥用。”《綱目》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紙上及桑葉上,插背陰處,一宿即自干白,安置竹簡內盛之,真者輕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納口中,則蟾身白汁出,以竹籬刮下,面和成塊,干之。”根據以上記載蟾酥的采制方法以及蟾酥之性狀,與現今蟾酥一致。 【化學成分】 蟾蜍漿液經加工干燥所成的固體物,名為冒名蟾酥。漿液成分復雜;本世紀十年代分離蟾蜍精(Bufagin)后,陸續分離同類的有效物質,迄今已達數十種之多。此類物質皆有強心等作用,在化學上屬于甾族化合物(Steroids),而其 C17上再接-a-吡喃酮(a-Pyrone) 基,凡具有此種骨架的物質(實際上,植物中亦有具有此種骨架的物質),總名蟾蜍二烯內酯(BufadieDolide),是蟾蜍漿液、蟾酥的主要有效成分。蟾酥中所含的蟾蜍二烯內酯有: ① 蟾蜍它靈(Bufotalin)。②華蟾蜍精(Cinobufagin),蟾酥主成分,含率7.2土0.2%。③ 華蟾蜍它靈(Cinobufotalin),亦是歐蟾蜍主成分,局部麻醉力僅次于蟾蜍靈(見下)。④遠華蟾蜍精(Teloeinobufagin)。⑤蟾蜍靈(Bufalin),蟾酥中局部麻醉力最大者。⑥日本蟾蜍它靈(Gamabufotalin),又名日本蟾蜍甙元(Ganlabufogenin)。⑦去乙酰華蟾蜍它靈 (Desacetyl cinobufotalin)。⑧惹斯蟾蜍甙元(Besibufo-genin)。⑨華蟾蜍它里定 (Cinobufotalidin)。 ⑩蟾蜍它里寧(Bufotalinin)。11、華蟾蜍精醇(CinobufaginoI)。12、沙蟾蜍精(Arenobufagin)。13、異沙蟾蜍精(BufareDogin)、14、去乙酰華蟾蜍精 (Desaeetyleinobufagin)。15、去乙棧蟾蜍它靈(Desaeetylbufatalin)。 16、蟾蜍它里定 (Bufotalidin),即嚏根草甙元(Hellebrigenin)。17、惹斯蟾蜍精(Resibufagin)等。中國蟾蜍蟾酥中分出的華蟾蜍毒素(Cinobufotoxin),酸解后產生華蟾蜍精、辛二酸(Suberic acid) 和精氨酸。這種蟾酥中尚分出腎上腺素、膽甾醇、辛二酸。 辛二酸可與蟾蜍甙元結合,從蟾酥中曾分離華蟾蜍精、惹斯蟾蜍甙元、蟾蜍靈和日本蟾蜍它靈的3—辛二酸(3—Hydrogell subelate)酯。蟾蜍漿液及蟾酥中的甙元,都是有強烈藥理作用的甾族化合物,然漿液及蟾酥中尚有不少的無甚藥理作用的甾族化合物,如膽甾醇、7a-羥基膽甾醇、B—谷甾醇(B— SiL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通常它們亦與蟾蜍甙元合稱為蟾蜍甾族化合物 (Bufosteroids)。蟾蜍漿液及蟾酥中, 尚含有一定藥理作用的吲哚系堿類成分,如5—羥色胺(Sorotonine),蟾蜍色胺(Bufotenine)C12H16ON2,一名華蟾蜍色胺(Cinobufotelline), 蟾蜍特尼定(BofoLenidine)C13H18ON2,蟾蜍硫堇(Bufothionine)C16H14O4N2S, 去氫蟾蜍色胺 (Dehydrobufotenine)C16H14ON2,色胺(Tryptamine) C10H12O2,其中蟾蜍特尼定在蟾酥中含率甚高;含氮物質,有一定藥理作用的,尚有腎大腺素(Adrenaline)。氨基酸除上述的精氨酸外, 尚有r-氨基丁酸及兩種精氨酸衍生物;也含一些肽類。此外,尚含腎上腺素(adrenaline)、膽甾醇(cholesterol)。據研究,蟾毒的強心作用比其配基弱;在甾體配基中,如以蟾毒靈和其它甾體配基進行比較,發現具有下列羥基時則強心作用增強,例如在5位碳上存在β-OH的遠華蟾毒精及11位碳上存在α-OH的日蟾毒它靈;又如在19位碳上存在-CHO或-CH2OH基時,則強心作用增強,例如嚏根草甙元;如果在蟾毒甾體配基的14β、15β為環氧基,其強心作用降低很多,但不會完全消失,例如脂蟾毒配基、華蟾毒精等。由此可見,14位碳上的羥基并非強心作用所必需,而對強心起決定作用的是環C/D以順式結合。14β、15β環氧基衍生物,除了有一定強心作用外,尚具有驚厥作用,蟾毒它靈寧,脂蟾毒配基就是這種類型。在16位上的羥基經乙酰化的衍生物有強心作用,反之則無效,例如去乙酰華蟾毒精及去乙酰蟾毒它靈等。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