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上品,多主除痹,不曰風寒濕,而但曰痹者,乃五臟外合之痹也。蓋皮者,肺之合。脈者,心之合。肉者,脾之合。筋者,肝之合。骨者,腎之合。故除痹即所以治五臟之虛勞羸瘦,是攻邪之中而有補益之妙用。治傷中即所以下氣,是補益之中而有攻邪之神理云。 《本草求真》:[批]入脾除虛熱,入腎澀元氣。 石斛專入脾、腎。生于石上,體瘦不肥,色黃如金,旁枝如釵。甘淡微苦咸平,故能入脾而除虛熱,入腎而澀元氣,及能堅筋骨,強腰膝。凡骨痿痹弱,囊濕精少,小便余瀝者最宜。以其本生于石,體堅質硬,故能補虛弱,強筋助骨也。但形瘦無汁,味淡難出,非經久熬,氣味莫泄,故止可入平劑,或熬膏用之為良。以治虛熱,補性雖有,亦惟在人諒病輕重施用可耳。 《得配本草》:畏僵蠶、雷丸。 甘、淡,微寒。入足太陰、少陰,兼入足陽明經。清腎中浮火,而攝元氣。除胃中虛熱,而止煩渴。清中有補,補中有清,但力薄必須合生地奏功。 配菟絲,除冷痹。精氣足也。佐生地,厚腸胃;濕熱去也。虛寒者用之,泄瀉不止。佐以川芎嗅鼻,治睫毛倒入;使以生姜煎服,治陰濕余瀝。 鹽水拌炒,補腎兼清腎火、清胃火,酒浸亦可,熬膏更好。 長而中虛味苦者為木斛,用之損人。 《本草經解》:石斛性平,秉天秋降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甘平為金土之氣味,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氣降味和,陰也。陰者中之守也,陰虛則傷中,甘平益陰,故治傷中。痹者,閉也,血枯而澀,則麻而痹,甘平益血,故又除痹。肺主氣,肺熱則氣上,氣平肺清,所以下氣。 五臟藏陰者也,陰虛則五臟俱虛,而不勝作勞,勞則愈傷其元氣矣。五臟之陰,脾為之厚,脾主肌肉,故五臟虛勞,肌肉消瘦也,甘平益陰,所以主虛勞而生肌肉也。 陰者,宗筋也,太陰陽明之所合也,石斛味甘益脾胃,所以強陰。精者,陰氣之精華也,甘平滋陰,所以益精。腸者手陽明大腸也,胃者足陽明胃也,手足陽明屬燥金,燥則陽明薄矣,久服甘平清潤,則陽明不燥,而腸胃厚矣。 《神農本草經讀》:痹者脾病也,風寒濕三氣,而脾受于先,石斛甘能補脾,故能除痹。上氣肺病也,火氣上逆,則為氣喘,石斛平能清肺,故能下氣。五臟皆屬于陰,而脾為至陰,為五臟之主,石斛補脾而蔭及五臟,則五臟之虛勞自復,而肌肉之消瘦自生矣。陰者,宗筋也,精足則陰自強;精者,陰氣之精華也,納谷多,則精自儲也。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石斛其說不一,出廬江六安者色青,長三二寸,如釵股,世謂之金釵石斛,折之肉而實,咀之有膩涎黏齒,味甘淡,此為最佳。如市中長而黃色及枯槁無味者,皆木斛也。因近日無不誤用,故附記于此。味甘,平。主傷中,培脾土。除痹,治肉痹。下氣,使中氣不失守。補五臟虛勞,后天得養,則五臟皆補也。羸瘦,長肌肉。強陰。補脾陰。久服厚腸胃,腸胃為中臟之府。輕身延年。補益后天之效。 凡五味各有所屬,甘味屬土,然土實無味也。故《洪范》論五行之味,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皆即其物言之。惟于土則曰稼穡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無味也,無味即為淡,淡者五味之所從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屬土。石斛味甘而實淡,得土味之全,故其功專補脾胃,而又和平不偏也。 《本經疏證》:凡水土媾乃生木,草木類也,未有草藉水石而生,不資纖土者,有之則石斛是。凡水石相漬,縱千百年,水不爛石,石不耗水,惟既生斛,則若石挹水以灌斛,斛因石以引水,石屬金,內應乎肺,水則內應乎腎。是石斛者,引腎陰以供肺,通調下降者也,斛以五月生,其時則陰姤后于下而勢浸長,陽拔隊而浮于土。以十月實,其時則陽復于下而力頗厚,陰連引而際于天,是其功用,究竟為助肺降而泄陽使下,引腎升而交陰于天。夫陰沉于下而不動,陽痹于中而不散,氣結于上而不降,其中之傷為何如?但使陰濟于上,相和而下交,陽歸于下,成化而上濟,斯可謂主傷中除痹下氣否耶。脾肺腎既受益,則心與肝自不能不受益,五臟皆受益,斯虛勞羸瘦,何能不復。而其歸著則盡由于強陰,蓋斛固得金水之專精,而莖生青干黃花紅,原具五臟之全也。益精補內絕不足除腳膝冷疼痹弱,此其故皆在肺腎不連,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定志除驚,此其故皆在熱氣中痹,得別錄一證,本經益明,而用者遂有可遵循,此古人用意深處,所宜細繹者也。要之石斛自是補劑,然其調處陰陽,交聯上下,有扶危定傾之概,遂不得但目為補劑,故施之于外感,凡火痹于中,氣結于上,陰伏于下者,尤見收功莫測,以意消息而用之也可。 《本草新編》:金釵石斛,味甘、微苦,性微寒,無毒。不可用竹斛、木斛,用之無功。石斛卻驚定志,益精強陰,尤能健腳膝之力,善起痹病,降陰虛之火,大有殊功。今世吳下之醫,頗喜用之,而天下人尚不悉知其功用也。蓋金釵石斛,生于粵閩巖洞之中,巖洞乃至陰之地,而粵閩又至陽之方也。秉陰陽之氣以生,故寒不為寒,而又能降虛浮之熱。夫虛火,相火也,相火宜補,而不宜瀉。金釵石斛妙是寒藥,而又有補性,且其性又下行,而不上行。若相火則易升,而不易降者也,得石斛則降而不升矣。夏月之間,兩足無力者,服石斛則有力,豈非下降而兼補至陰之明驗乎。故用黃柏、知母瀉相火者,何如用金釵石斛之為當乎。蓋黃柏、知母瀉中無補,而金釵石斛補中有瀉也。 或問金釵石斛降陰虛之火,乃瀉陰之物也,何以能健腳膝之力,其中妙義,尚未暢發。曰:腎有補而無瀉,何以金釵石斛瀉腎,而反補腎,宜子之疑也。余上文雖已略言之,而今猶當罄言之。夫腎中有水、火之分,水之不足,火之有余也;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是水火不能兩平者,久矣。腳膝之無力者,腎水之不足也。水不足則火覺有余,火有余則水又不足,不能制火矣。不能制火,則火旺而熬干骨中之髓,欲其腳膝之有力也,必不得之數矣。金釵石斛,本非益精強陰之藥,乃降腎中命門虛火之藥也,去火之有余,自然益水之不足,瀉腎中之虛火,自然添骨中之真水矣,故曰:強陰而益精。此腳膝之所以健也。然則黃柏、知母亦瀉腎火之藥,何以不能健腳膝?不知腎中之火,大寒則瀉而不補,微寒則補而能瀉。此金釵石斛妙在微寒,以瀉為補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