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石斛《中藥學7版》 【名稱】 石斛 【拼音】 Shihu 【出處】 《神農本草經》 【概述】 為蘭科植物環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馬鞭石斛D.fimbriatum hook.var.oculatum Hook.、黃草石斛D. Chrysanthum wall.、鐵皮石斛D.candidum wall.ex Lindl.或金釵石斛D.nobile Lindl.的莖。主產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全年均可采取,以秋季采收為佳。烘干或曬干,切段,生用。鮮者可栽于砂石內,以備隨時取用。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胃、腎經。 【功效】 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應用】 1.胃陰虛及熱病傷津證。本品長于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熱。主治熱病傷津,煩渴、舌干苔黑之證,常與天花粉、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如《時病論》清熱保津法。治胃熱陰虛之胃脘疼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可與生地、麥冬、黃芩等品同用。 2.腎陰虛證。本品又能滋腎陰,兼能降虛火,適用于腎陰虧虛之目暗不明、筋骨痿軟及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等證。腎陰虧虛,目暗不明者,常與枸杞子、熟地黃、菟絲子等品同用,如石斛夜光丸(《原機啟微》)。腎陰虧虛,筋骨痿軟者,常與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等補肝腎、強筋骨之品同用。腎虛火旺,骨蒸勞熱者,宜與生地黃、枸杞子、黃柏、胡黃連等滋腎陰、退虛熱之品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g。鮮用,15~30g。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石斛堿、石斛胺、石斛次胺、石斛星堿、石斛因堿等生物堿,及粘液質、淀粉等。 2.藥理作用:石斛能促進胃液的分泌而助消化,使其蠕動亢進而通便;但若用量增大,反使腸肌麻痹。有一定鎮痛解熱作用,其作用與非那西汀相似而較弱;可提高小鼠巨噬細胞吞噬作用,用氫化可的松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之后,石斛多糖能恢復小鼠免疫功能;石斛水煎對晶狀體中的異化變化有阻止及糾正作用;對半乳糖性白內障不僅有延緩作用,而且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3.臨床研究: 據報道,以石斛、玄參、天花粉、蚤休各10g,將其煎液經蒸餾提純,用超聲霧化器使患者吸入咽部,治療慢性咽炎172例,顯效62例,好轉87例(遼寧中醫雜志,1992,3:31)。本品還有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關節炎、皮膚化膿性感染等疾病的報道。 【參考文獻】 1.《神農本草經》:“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 2.《本草綱目拾遺》:“清胃,除虛熱,生津,已勞損”。 3.《本草再新》:“清胃火,除心中煩渴,療腎經虛熱”。 【錄自】 《中藥學7版》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