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天門冬《青陽客棧》 【名稱】 天門冬 【英文】 Cochinchinese Asparagus Root 【拉丁文】 Radix Asparagi 【異名】 虋冬(《爾雅》),大當門根(《石藥爾雅》),天冬(《藥品化義》)。原植物天門冬又名:顛勒(《本經》),顛棘(《爾雅》),浣草(《博物志》),萬歲藤、婆羅樹(《救荒本草》),天棘(《綱目》),白羅杉(《植物名實圖考》),多兒母(《貴州草藥》),八百崽、絲冬(《中藥大辭典》),小葉青、三百棒(《中藥志》),乳薯(《新華本草綱要》)。 【性味歸經】 味甘、苦,性寒。歸肺、腎經。 【功效】 滋陰潤燥,清肺降火。 【藥用】 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 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 [Melanthium cochinchinensis Lour. ; A. lucidus Lindl. ; A. gaudichaudianus Kunth] 的塊根。 【應用】 1.用于陰虛肺熱的燥咳或勞嗽咳血。能養(yǎng)陰清肺潤燥。治燥熱咳嗽,常配麥冬、沙參、川貝母等同用,治勞嗽咳血,或干咳痰粘,痰 中帶血,常配麥冬、川貝母、生地黃、阿膠等同用。 2.用于腎陰不足,陰虛火旺的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等癥。能滋腎陰,清降虛火,生津潤燥。治腎虛火旺,潮熱遺精等,常配熟地黃、知母、黃柏等同用;治內熱消渴,或熱病傷津口渴,常配人參、生地黃等同用,如《溫病條辨》三才湯;治熱傷津液 的腸燥便秘,可與生地黃、玄參等配伍。 【注意】 虛寒泄瀉及風寒咳嗽者禁服。 【用法用量】 6.00 - 15.00 g 【形態(tài)】 多年生攀援草本,全株無毛。塊根肉質,簇生,長橢圓形或紡錘形,長4~10cm,灰黃色。莖細,長可達2m,分枝具棱或狹翅;葉狀枝通常每3枝成簇,扁平,長1~3cm,寬1~2mm,先端銳尖。葉退化成鱗片,先端長尖,基部有木質倒生刺,刺在莖上長2.5~3mm,在分枝上較短或不明顯。花1~3朵簇生葉腋,單性,雌雄異株,淡綠色;花梗長2~6mm ;雄花花被片6,雄蕊稍短于花被,花絲不貼生于花被片上,花藥卵形;長約0.7mm;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6個退化雄蕊。漿果球形,直徑6~7mm,成熟時紅色;具種子1顆。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于陰濕的山野林邊、草叢或灌木叢中,也有栽培。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產地】 主產于貴州、廣西、云南;陜西、甘肅、四川、安徽、湖北、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地亦產。以貴州產量最大,品質好,銷全國并出口。 產川者根長而肥美,色明亮如膠,質較佳。 【品種考證】 天門冬始載于《本經》。《別錄》云:“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暴干。”《本草經集注》引《桐君藥錄》云:“葉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實黑,根連數(shù)十枚。”《新修本草》云:“有二種,苗有刺而澀者,無刺而滑者,俱是門冬。”《本草圖經》謂:“今處處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余。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白花,亦有黃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傍。入伏后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大者為勝,頗與百部根相類,然圓實而長,一二十枚同撮。”以上所述莖有逆刺者與本品原植物基本相符。 ①《抱樸子》:“天門冬生高地,根短而味甜氣香者善,其生水側下地者,葉細似蘊而微黃,根長而味多苦,氣臭者下。”②《本草經集注》:“天門冬,雖暴干,猶滋潤難搗,必須薄切,暴于日中,或火烘之也。”③《本草衍義》:“天門冬、麥門冬之類,雖曰去心,但以水漬漉使周,潤滲入肌,俟軟,緩緩擘取,不可浸出脂液。其不知者,乃以湯浸一、二時,柔即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乃曰藥不神,其可得乎?” 【商品規(guī)格】 川天冬:又名川天門冬。為產于云南、貴州而集散于重慶、宜賓者。品質最優(yōu)。 湖天冬:又名湖天門冬。為產于湖南、湖北者。品質亦優(yōu)。 溫天冬:又名溫天門冬。為產于浙江溫州、平陽者。品質較差。 均以肥壯、半透明、色黃白、干燥無須者為佳。 同屬植物羊齒天門冬 Asparagus filicinus ex D. DonHam.(參見“土百部”條)、小莖葉天冬 A. Meioclados Levl.(分布云南)及 A. Spinasissimus Wang et S.C. Chen(分布西藏)的塊根,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天門冬入藥。 【化學成分】 塊根含天冬酰胺(asparagine)及瓜氨酸、絲氨酸、蘇氨酸、脯氨酸、甘氨酸等19種氨基酸,還含β-谷甾醇、5-甲氧基甲基呋喃甲醛(5- methoXy-methylfural)、葡萄糖、果糖。 尚含多種低聚糖:三聚糖(Ⅰ)、四聚糖(Ⅱ)、五聚糖(Ⅲ)、六聚糖(Ⅳ)、八聚糖(Ⅴ)、九聚糖(Ⅵ)和十聚糖(Ⅶ),另含多種螺甾甙類化合 物,如天冬甙-Ⅳ~Ⅶ(asp-Ⅳ~Ⅶ)。 【藥理作用】 天冬有升高外周白細胞、增強網狀內皮系統(tǒng)吞噬功能與體液免疫、廣譜抗菌、止血和抗白血病等作用;天冬酰胺有鎮(zhèn)咳和祛痰作用。 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切薄片,生用。 【采收加工】 定植后2~3年即可采收。秋、冬季采挖塊根,但以冬季采者質量較好。割去蔓莖,挖出塊根,去掉泥土,洗凈,大小分開,用水煮或蒸至皮裂,(外皮易剝落時為度,蒸煮時間不宜過久,否則顏色變紅,故亦有只在沸水中浸一下即取出),撈出入清水中,趁熱剝去外皮,曬干或微火烘干,或用硫黃熏蒸后再烘干。 【炮制】 1.天門冬 《注解傷寒論》:“去心。”《雷公炮炙論》:“凡使,去上皮一重,劈破去心。”陶弘景:“蒸,剝去皮,雖暴干,猶滋潤難搗,必須薄切,暴于日中或火烘之也。”《千金要方》:“洗凈,去心皮。”《本草圖經》:“根,四破之,去心,先蒸半炊間,暴干。停留久仍濕潤,入藥時,重炕焙令燥。”《濟生方》:“湯浸,去心。”《仁術便覽》:“水潤,略蒸,去心。”《本草原始》:“去心但以水漬漉使周潤,滲入肌候軟緩緩劈取,不可浸出脂液,不知者乃以湯浸多時柔則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藥品辨義》:“打扁抽去心。”現(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泛油色黑者,迅速洗凈,或用明礬水洗凈,曬至半干,切薄片,干燥。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