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韭子 【英文】 Tuber Onion Seed 【拉丁文】 Semen Allii Tuberosi 【異名】 韭菜子(《滇南本草》),韭菜仁(《嶺南采藥錄》)。 【性味歸經】 味辛、甘,性溫。歸肝、腎經。 【功效】 補益肝腎,壯陽固精。 【藥用】 為百合科植物韭菜 Allium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 的種子。 【應用】 用于肝腎不足,腎陽虛衰所致的陽痿,腰膝酸軟疼痛。韭子有補肝腎、暖腰膝、壯腎陽的功能。可單味用,或與菟絲子、補骨脂、淫羊藿等補腎壯陽之品配合使用。 用于腎氣不固所致的遺精、尿頻、遺尿、帶下清稀。韭子有補腎溫陽,固精縮尿的功效,如《千金要方》單用本品研末或作蜜丸服,腎虛遺精帶下。治遺精,亦常與龍骨、菟絲子配伍,如 《丹臺玉案》四妙丸。《魏氏家藏方》則以韭子配伍補骨脂、益智仁等補腎縮尿藥,治腎與膀胱虛冷,小便頻數。 此外,韭子尚可用于小便淋濁,可單用或與車前子同用。 《本草圖經》:“得桑螵蛸、龍骨,主漏精。” 【注意】 陰虛火旺者禁服。 【用法用量】 6.00 - 12.00 g 【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0~45cm。具特殊強烈氣味。根莖橫臥,鱗莖狹圓錐形,簇生;鱗莖外皮黃褐色,網狀纖維質。葉基生,條形,扁平,長15~30cm,寬1.5~7mm。總苞2裂,比花序短,宿存;傘形花序簇生狀或球狀,多花;花梗為花被的2~4倍長;具苞片;花白色或微帶紅色;花被片6,狹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5~7mm;花絲基部合生并與花被貼生,長為花被片的4/5,狹三角狀錐形;子房外壁具細的疣狀突起。蒴果具倒心形的果瓣。花、果期7~9月。 全國廣泛栽培。 【產地】 全國各地均產,以河北、山西、吉林、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產量較大。一般多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本品原名韭,本草記載始見于《別錄》。《綱目》云:“葉從生豐本,長葉青翠,可以根分,可以子種,其性內生,不得外長,葉高三寸便剪,剪忌日中,一歲不過五剪,收子者只可一剪。八月開花成叢,收取醃藏供饌,謂之長生韭,言剪而復生,久而不乏也。九月收子,其子黑色而扁,須風處陰干,勿令浥郁。北人至冬移根于土窖中,培以馬屎,暖則即長,高可尺許,不見風日,其葉黃嫩,謂之韭黃,豪貴皆珍之。”其所述與現百合科韭一致。 【化學成分】 種子含硫化物,甙類.維生素C等。 【采收加工】 韭抽薹開花后,約經30d種子陸續成熟,種殼變黑,種子變硬時,用剪刀剪下花莖,分期分批進行,剪下花莖扎成小把,掛在通風處,或放在席上晾曬,待種子能脫粒再行脫粒,曬干。 【炮制】 1.韭子 《本草通玄》:“曝干去黑皮。”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鹽水炒韭子 現行,取凈韭子,用文火炒至有爆裂聲時,邊炒邊噴灑鹽水,再炒干。每韭子100kg,用鹽2kg。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附方】 1.治虛勞尿精 韭子二升,稻米三升。上二味,以水一斗七升煮如粥。取汁六升,為三服。(《千金要方》) 2.治失精 韭子一升,龍骨三兩,赤石脂三兩。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小品方》韭子湯) 3.治腎與膀胱虛冷,真氣不固,小便滑數 韭子四兩,舶上茴香(炒)、補骨脂(炒)、益智仁、鹿角霜、白龍骨(各)三兩(煅,別研細加粉)。上為細末,以青鹽、鹿角膠各一兩,同煮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得。(《魏氏家藏方》) 4.治女人帶下及男子腎虛冷,夢遺 韭子七升。醋煮千沸,焙,研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千金要方》) 5.治玉莖強硬不萎,橫流不住,時時如針刺,捏之則痛,其病名強中,乃腎滯漏疾也 韭子、破故紙各一兩。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日三。(《經驗方》) 6.治白濁莖痛 韭菜子五錢,車前子三錢。白酒煎,露一宿,空心熱服。(《同壽錄》) 7.治陰疝,撮痛不可忍者 韭子(炒)、芎藭。上二味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圣濟總錄》應痛丸) 8.治腰腳無力 韭子一升(揀凈,蒸兩炊久,曝干,簸去黑皮,炒黃,搗粉),安息香二大兩(水煮一二百沸,慢火炒赤色)。和搗為丸,梧子大,如干,人少蜜。每日空腹酒下三十丸,以飯三五匙壓之。(《海上集驗方》) 9.治神經衰弱 韭菜子、丹參各9g,茯神、何首烏各12g,五味子6g。煎服。(《安徽中草藥》) 10.治頑固性呃逆 韭菜子干品或炒后研末服,每次9~15g,每日2次。(南藥《中草藥學》) 11.治白痢、赤痢 (韭子)研末。治白痢白糖拌,治赤痢黑糖拌,陳米飲下。(姚可成《食物本草》) 12.治耳聾 韭子一分(微炒),頭發一分(燒灰),巴豆半分(去心皮)。上件藥,用研令細,綿裹塞耳中,一日一換。(《圣惠方》) 13.煙熏蟲牙 瓦片煅紅,安韭子數粒,清油數點,待煙起,以筒吸,引至痛處。良久,以溫水漱吐。(《急救易方》) 【藥論】 1.論韭子功能與主治 ①李時珍:“韭乃肝之菜,腎主閉藏,肝主疏泄。《素問》曰,足厥陰病則遺尿,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為筋萎,及為白淫,男隨溲而下,女于綿綿而下。韭子之治遺精漏泄,小便頻數,女人帶下者,能入厥陰,補下焦肝及命門之不足。命門者藏精之府,故同治云。”(《綱目》)②趙其光: “韭子辛甘而溫,補肝,溫達三焦,令肺胃合氣下降以歸命門,治夢泄遺精,溺血,溺數,遺尿,白帶,白淫,筋痿,下元虛冷,暖腰膝;同故紙為末滾水下,冶莖強不萎,精流刺痛。是其治下焦皆元陽虛而有滯以為漏者,得上焦辛甘施化而病愈,通上以攝下也。蓋韭之功在辛溫散結,子則包含少火未散,故收精壯火。”(《本草求原》) 2.論韭子使用宜忌 張石頑:“韭子,惟腎氣過勞,不能收攝者為宜。若陰虛火旺及亢陽不交,獨陰失合誤用,是抱薪救焚矣。大抵韭之功用,全在辛溫散結,子則澀精,而壯火熾盛,則為戈戟,今人以韭子熏齲齒出蟲,然能傷骨壞齒,不可不知。”(《本經逢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