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葫蘆巴《青陽客棧》 【名稱】 葫蘆巴 【英文】 Common Fenugreek Seed 【拉丁文】 Semen Trigonellae 【異名】 胡蘆巴(《醫(yī)學(xué)啟源》),葫蘆巴(侯寧極《藥譜》),苦豆(《飲膳正要》),蘆芭(《醫(yī)學(xué)入門·本草》),蘆巴(《本草原始》),胡巴(《本草求真》),季豆(《東北藥用植物志》),小木夏、香豆子(《新疆中草藥手冊》),苦豆子(甘肅),芳香草子、蘆巴子(遼寧)。原植物胡盧巴又名:蕓香草(《盛京通志》),香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苦草、苦朵菜、香苜蓿。 【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溫。歸肝、腎經(jīng)。 【功效】 溫腎陽,逐寒濕。 【藥用】 為豆科植物胡蘆巴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的種子。 【應(yīng)用】 用于寒疝腹痛脹滿,寒濕腳氣等證。胡蘆巴為治下元虛冷之常用藥,凡腎陽不足,寒濕內(nèi)盛之證,皆可以之溫腎陽、逐寒濕。腎陽不足,寒凝濕滯所致的寒疝腹痛,睪丸偏墜,局部冰冷者,常配吳茱萸、小茴香、炮川烏等同用,以溫腎散寒止痛,方如《局方》胡蘆巴丸。若為腎陽虧虛,寒邪內(nèi)生之腹脅脹滿疼痛者,常配附子、硫黃等品以溫陽逐寒,方如《圣濟(jì)總錄》胡蘆巴丸。若婦女經(jīng)行腹痛,小腹冷痛者,可配小茴、艾葉等溫陽散寒之品通用。寒濕腳氣,兩腳酸脹,重墮冰冷,腿膝疼痛,遇寒加劇,或行步不力,抽搐拘攣者,配補(bǔ)骨脂、木瓜、牛膝同用,以溫陽散寒,化濕舒筋。腎虛陽痿遺精,腰膝酸軟疼痛者,配附子、覆盆子、枸杞子等同用,以溫腎止遺。 此外,胡蘆巴亦可用于脾腎虛寒之泄瀉,常配補(bǔ)骨脂、人參、白術(shù)等以溫補(bǔ)脾腎。 1 《嘉祐本草》:“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得蘹香子、桃仁治膀胱氣。” 2 《醫(yī)學(xué)入門·本草》:“得補(bǔ)骨脂、肉豆蔻,治元臟虛寒易泄;得硫黃、茴香,治陽衰陰痿,冷痰壅上。” 3 《得宜本草》:“得茴香、川楝治奔豚、偏墮;得蕎麥、茴香治冷氣疝瘕;得補(bǔ)骨脂、木瓜治寒濕腳氣。” 【注意】 陰虛火旺或有濕熱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有香氣。莖、枝被疏毛。三出復(fù)葉,互生;葉柄長1~4cm;小葉3;頂生小葉片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4cm,寬0.5~1.5cm,先端鈍圓,上部邊緣有鋸齒,兩面均被疏柔毛,側(cè)生小葉略小;托葉與葉柄連合,寬三角形,全緣,有毛。花1~2朵腋生;萼筒狀,萼齒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花冠蝶形,黃白色或淡黃色,基部稍帶紫堇色,旗瓣長圓形,頂端深波狀凹陷,翼瓣狹長圓形,龍骨瓣長方狀倒卵形;雄蕊10,9枚合生成束;1枚分離。莢果線狀圓筒形,直或稍呈鐮狀彎曲,先端具長喙,表面有縱長網(wǎng)紋。種子10~20顆,近橢圓形,稍扁,黃褐色。花期4~7月,果期7~9月。 多為栽培或野生,分布于東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廣西。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安徽、四川、河南等地,主銷華東地區(qū)。云南、陜西、新疆等地亦產(chǎn),自產(chǎn)自銷。 【品種考證】 本品始載于侯寧極《藥譜》。宋《嘉祐本草》云:“葫蘆巴出廣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結(jié)子,子作細(xì)莢,至秋采,今人多用嶺南者。”《本草圖經(jīng)》載:“葫蘆巴生廣州,或云種出海南諸番,蓋其國蘆菔子也,舶客將種蒔于嶺外,亦生,然不及番中來者真好。春生苗,夏結(jié)子,作莢,至秋采之。”但《本草圖經(jīng)》所附的圖,葉為羽狀復(fù)葉,與今之葫盧巴形態(tài)三出復(fù)葉不相同。古代葫蘆巴的具體品種尚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 【商品規(guī)格】 西藏所用胡蘆巴原植物為西藏胡蘆巴 Trigonella tibetana (Alef.)Vassilcz.。 【化學(xué)成分】 種子含龍膽寧堿(Gentianine)、番木瓜堿(Car—paine)、膽堿(Choline)0.05%、胡蘆巴堿(Trjgonelline0.07—0.13%,種子烘干至淺褐色時(shí),約有2/3的胡蘆巴堿轉(zhuǎn)變?yōu)檩嗡?等生物堿,皂甙元主要是薯蕷皂甙元(Diosgenin)、雅姆皂甙元(Yamogenin)和少量芰脫皂甙元(Gitogenin)、痕量替告皂甙元(Tig0genin)。尚分離出牡荊素(Vitexin)、牡荊素- 7-葡萄糖甙、葒草素(Orientin)或異葒草素的阿拉伯糖甙、黃酮的葡萄糖鼠李糖二糖甙,槲皮素(Quercetin)、木犀草素(Luteolin)等黃酮類。種子的一般組成為: 水分10.30%、灰分3.15%、脂肪7.61%、總蛋白16.97%、總糖3.68%、纖維索6.4%、半纖維素11.98 %。脂肪油中固體脂肪酸92.9%、揮發(fā)性脂肪酸1.5%、不皂化成分0.9%;卯磷脂6.25 %、植物甾醇0.5%。脂肪酸中主要是亞油酸和棕?cái)R酸,并有少量油酸及亞麻酸。蛋白質(zhì)中核蛋白55%。總糖中主要是半乳糖配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還含維生素B1 320微克%。葉含抗壞血酸約43毫克%。全草還富含鈣、鐵、胡蘿卜素等。種子含下列成分:⑴ 生物堿:胡蘆巴堿(trigonelline)0.13%,膽堿0.05%。 ⑵皂甙:薯蕷皂甙元-葡萄糖-二鼠李糖甙(α-L-rhamnoside-α-L-rhamnoside-β-D- glucoside-diosgenin)、薯蕷甙元-葡萄糖-鼠要糖甙(α-L-rhamonside-β-D-glucoside- diosgenin)、薯蕷皂元葡萄糖甙(β-D-glucoside-diosgenin)、皂甙經(jīng)酸水解除分離得薯蕷皂甙元(diosgenin)外,尚有雅莫皂甙元(yamogenin)、芰皂甙元(gitogenin)、新芰皂甙 (neogitogenin)、25α-和25β-螺甾 -3,5-二烯(25α-and 25β-spirosta-3,5-diene)等;種子尚含邊結(jié)有肽的甾體筇甙化合物胡蘆巴肽甙(fenugreekine)。 ⑶黃酮化合物:牡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saponare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牡荊素-7-葡萄糖甙(vitexin-7-glucoside)、葒草素(或異葒草素)的阿拉伯糖甙(araninoside of orientin or isoorientin)、胡蘆巴甙Ⅰ(vicenin Ⅰ,apigenin-6xyloside-8- glucoside)、胡蘆巴甙Ⅱ(vicenin Ⅱ,apigenin-6,8-di-C-glucoside)。 ⑷其它:含多種蛋白質(zhì),其中有γ-氨基丁酸以及(2S,3R,4R)-4-羥基異白氨酸[(2S,3R,4R)- 4-hydroxyisoleucine]等。脂肪油含量為7%,脂肪酸中主要為亞油酸、油酸、棕櫚酸、月桂酸(lauric acid)等。另含β-谷甾醇和膽甾醇。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