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于沿海及內灣的中、低潮線一帶海藻叢中,雖個體小,生長慢,但適溫性大,成熟期早,飼養3~8個月即達性成熟,夏秋季為繁殖期,每胎產仔數10~400尾左右。 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產地】 線紋海馬主產廣東、福建、臺灣等沿海地區。三斑海馬主產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刺海馬主產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大海馬主產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區。冠海馬主產河北、山東等沿海地區。小海馬主產遼寧、河北、山東、浙江等沿海地區。銷全國。 【品種考證】 海馬,陳藏器按《異志》云:“生西海,大小如守宮,蟲形若馬形,其色黃褐。”《本草圖經》云:“出南海,頭如馬形,蝦類也。”并引《異魚圖》云:“收之暴干,以雌雄為對。”《本草衍義》曰:“水馬首如馬,身如蝦,背傴僂,身有竹節紋,長二三寸。今謂之海馬。”《圣濟總錄》云:“海馬雌者黃色,雄者青色。”《綱目》引《南方異物志》云:“海中有魚,狀如馬頭,其喙垂下,或黃或黑。海人捕得,不以啖食,暴干熇之,以備產患,即此也。”《百草鏡》:“海馬之屬有三:小者長不及寸,名海蛆,不入藥;中等者長一二寸,名海馬,尾盤旋作圈形,扁如馬。”按以上諸書所載形狀、大小均與現時所用海馬相吻合。 【商品規格】 海馬:為克氏海馬、大海馬、斑海馬(三斑海馬)和日本海馬的干燥全體。主產于廣東、臺灣、福建等地。 刺海馬:為刺海馬的干燥全體。主產于福建、廣東。 海蛆:又名小海駒、小海馬。為海馬的幼體。形狀與海馬相似而較小。主產于廣東、福建、臺灣。 均以個大、色白、體完整、干燥潔凈者為佳。 【化學成分】 (1)刺海馬 含蛋白質、脂肪、多種氨基酸;皮膚黃色素為γ-胡蘿卜素(γ-carotene), 紅色素為蝦毒素(astaxanthin)喇蛄素(astacene),黑色素為黑素(melanin)。并含乙酰膽堿酯酶、膽堿酯酶、蛋白酶。(2)三斑海馬 含硬脂酸、膽甾醇、膽甾二醇、多種氨基酸及無機無素。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獲,但以8~9月產量最大。捕得后,除去內臟,洗凈,曬干;或除去外部灰、黑色皮膜和內臟后,將尾盤卷,曬干,選擇大小相似者,用紅線纏扎成對。 【炮制】 1.海馬 取原藥材,除去灰屑。 2.制海馬 《品匯編要》:“燒存性,搗末用。”現行,取滑石粉置鍋內,用文火炒熱,加入凈海馬,拌炒至表面微黃色,鼓起,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 3.酒海馬 《洞天奧旨》:“酒炙黃。”現行,取凈海馬,置鐵絲篩中,用文火烤熱后,離火噴白酒,反復數次至表面呈深黃色,放涼。每海馬10kg,用白酒2kg。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附方】 1.治男子陽痿,婦女宮冷不孕 海馬1對。炙燥研細粉,每服1g,每日3次,溫酒送服。(《現代實用中藥》) 2.治腎陽虛弱,夜尿頻繁,或婦女因體虛而白帶多 海馬12g,杞子12g,魚鰾膠12g(溶化),紅棗30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海馬湯) 3.治氣喘 海馬3g,當歸6g。燉雞食或單用海馬焙黃研末,水沖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4.治遠年虛實積聚瘕塊 木香一兩,海馬子一對(雌者黃色,雄者青色),大黃(炒、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白牽牛(炒)各二兩,巴豆四十九粒。上六味,以童子小便浸青橘皮軟,裹巴豆,以線系定,入小便內再浸七日,取出,麩炒黃,去巴豆,只使青橘皮并余藥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三五沸,去滓,臨睡溫服。(《圣濟總錄》木香湯) 5.治發背諸惡瘡,兼治疔瘡 海馬一雙(炙),穿山甲(黃土炒),水銀、朱砂各二錢,雄黃三錢,輕粉一錢,腦子、麝香各少許。上除水銀外,各研為末和合,入水銀再研至無星。針破瘡口,點藥入內,一日一點。(《急救仙方》海馬拔毒散) 【藥論】 論海馬與相類藥物功效比較 陳士鐸:“海馬,專善興陽,功不亞于海狗,更善墮胎,故能催生也。海馬功用不亞膃肭臍,乃尚膃肭臍不尚海馬,此世人之大惑也。誰知海馬不論雌雄,皆能勃興陽道,若膃肭臍,必須用雄者始效,貴價而買,仍是贗物,何若用海馬之適用哉。”(《本草新編》)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