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鹿角《中國藥典》 【名稱】 鹿角 【拼音】 Lujiao 【英文】 CORNU CERVI 【概述】 本品為鹿科動物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后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分別習稱“馬鹿角”、“梅花鹿角”、“ 鹿角脫盤”。多于春季拾取,除去泥沙,風干。 【性味歸經】 咸,溫。歸肝、腎經。 【應用】 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用于陽痿遺精,腰脊冷痛,陰疽瘡瘍,乳癰初起,瘀血腫痛。 【貯藏】 置干燥處。 【用法用量】 6~15g。 【炮制】 洗凈,鋸段,用溫水浸泡,撈出,鎊片,晾干;或銼成粗末。 【性狀】 馬鹿角 呈分枝狀,通常分成4~6枝,全長50~120cm 。主枝彎曲,直徑3~6cm,基部盤狀,上具不規則瘤狀突起,習稱“珍珠盤”,周邊常有稀疏細小的孔 洞。側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與主干幾成直角或鈍角伸出,第二 枝靠近第一枝伸出,習稱“坐地分枝”;第二枝與第三枝相距較遠。表面灰褐色或灰黃 色,有光澤,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狀突起,習稱“骨釘”,并具長短不等的斷續 縱梭,習稱“苦瓜棱”。質堅硬,斷面外圈骨質,灰白色或微帶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 色或青灰色,具蜂窩狀孔。無臭,味微咸。 梅花鹿角 通常分成3~4枝,全長30~60cm,直徑2.5~5cm。側枝多向兩旁伸展,第一枝與珍珠盤相距較近,第二枝與第一枝相距較遠,主枝末端分成兩小枝。表面黃棕 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枝端以下具明顯骨釘,縱向排成“苦瓜棱”,頂部灰白色或 灰黃色,有光澤。 鹿角脫盤 呈盔狀或扁盔狀,直徑3~6cm(珍珠盤直徑4.5~6.5cm),高1.5~4cm。 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光澤。底面平,蜂窩狀,多呈黃白色或黃棕色。珍珠盤周邊常有 稀疏細小的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規則的半球形。質堅硬,斷面外圈骨質,灰白色或類白 色。 【圖片】 梅花鹿 藥材鹿角(馬鹿角) 【錄自】 《中國藥典》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