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鹿角《青陽客棧》 【名稱】 鹿角 【異名】 斑龍角《本草綱目》。 【性味歸經】 味咸,性溫。歸肝、腎經。 【功效】 行血,消腫,益腎。 【藥用】 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laphus L.已骨化的老角。 【注意】 陰虛陽亢者忌服。 【用法用量】 3.00 - 10.00 g 【產地】 1、花角鹿: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亦產。 2、馬鹿角:主產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云南、湖南、西藏等地亦產。 【品種考證】 出自《神農本草經》;①《雷公炮炙論》:“鹿角使之,勝如糜角,其角要黃色緊重大好者。”②《本草圖經》:“鹿,年歲久者,其角堅好,煮以為膠,入藥彌佳。” 【商品規格】 鹿角除上述品種外,尚有野生的白鹿Cervus maoneilli Lydekker、白唇鹿C. Albirostris Przewalski、水鹿C. unicolorKerr的角亦作鹿角使用。商品在四川稱為草角(白鹿角)、巖角(白唇鹿角)、春角(水鹿角),產量均少,品質亦差。 【化學成分】 含膠質25% ,磷酸鈣50~60% ,碳酸鈣及氮化物等。 【采收加工】 分砍角和退角兩種。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間,將鹿殺死后,連腦蓋骨砍下,除去殘肉,洗凈風干。退角:又稱“解角”、“掉角”或“脫角”,系雄鹿于換角期自然脫落者,故不帶腦骨,多在3~4月間采收。 【炮制】 鹿角片:鋸成長段,用熱水浸泡,取出鎊成薄片后曬干。 鹿角粉:取鎊片研成細粉。《千金·食治》:“鹿角,銼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浸之,微火熬令小變色,暴干,更搗篩。”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