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西洋參《青陽客棧》 【名稱】 西洋參 【英文】 American Ginseng 【拉丁文】 Radix Panacis Quinquefolii 【異名】 西洋人參(《本草從新》),洋參(《藥性考》),西參(《增訂偽藥條辨》),花旗參、廣東人參(《中國藥用植物志》)。 【性味歸經(jīng)】 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心、腎經(jīng)。 【功效】 補(bǔ)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 【藥用】 為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西洋參 Panax quinquefolium L. 的根。 【應(yīng)用】 用于氣虛陰虧火旺,咳喘痰血,虛熱煩倦。西洋參味苦微甘性寒,既善補(bǔ)氣養(yǎng)陰,又能清虛火,凡證屬氣陰兩傷而虛火偏盛者,即可投用。治陰虛火旺、咳喘痰血,兼氣虛乏力者,常配北沙參、川貝母、白及等藥,以養(yǎng)陰益氣,清火化痰,止咳止血。治熱傷氣陰,虛熱煩倦,汗多口渴,或久嗽肺虛,氣陰兩傷,干咳少痰,短氣自汗者,常配麥冬、五味子等藥,以補(bǔ)氣養(yǎng)陰。 用于內(nèi)熱消渴,口燥咽干。西洋參補(bǔ)氣養(yǎng)陰,清虛火而生津止渴。凡津傷口渴,屬陰虛或氣陰兩虛者,用之為宜。治陰虛內(nèi)熱,消渴不止,常配鮮地黃、鮮石斛、鮮麥冬等藥,以清火滋陰,生津止渴;屬氣陰兩虛兼火者,常配生黃芪、生山藥、天花粉等藥,以滋陰益氣、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后津傷未復(fù),或久病傷津之口燥咽干,輕者單用,重者可配麥冬、石斛、知母等藥,以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兼食欲不振者,又當(dāng)配生谷芽、玉竹、沙參等藥,以養(yǎng)陰生津開胃。 此外,取西洋參清潤之功,《類聚要方》以之與龍眼肉同用,治腸熱便秘,有清火潤燥、止血之效。 【注意】 中陽虛衰,寒濕中阻及濕熱郁火者慎服。 【用法用量】 3.00 - 6.00 g 【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25~30cm。根肉質(zhì),紡錘形,時有分枝。莖圓柱形,具縱條紋。常狀復(fù)葉,通常3~4枚輪生莖頂;葉柄壓扁狀,長5~7cm;小葉通常5,稀7片,下方2片較小;小葉柄長1~2cm;小葉片倒卵形、寬卵形或闊橢圓形,長4~9cm,寬2~5cm,先端急尾尖,基部下延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葉脈有稀疏細(xì)剛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有20~80多朵小花集成圓球形,總花梗長10~20cm,苞片卵形;萼鐘狀,綠色,5齒裂;花冠綠白色,5瓣,長圓形;雄蕊5,花絲基部稍扁;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離,環(huán)狀花盤,肉質(zhì)。核果狀漿果,扁球形,多數(shù),集成頭狀,成熟時鮮紅色。花期5~6月,果期6~9月。 我國東北及北京、西安、江西等地有栽培。原產(chǎn)北美。 【產(chǎn)地】 主產(chǎn)于美國和加拿大,法國亦產(chǎn),以美國威斯康辛州所產(chǎn)最為著名。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已引種栽培成功,近年來產(chǎn)量、質(zhì)量均有大幅度增長。銷全國。 【品種考證】 西洋參始載于《本草從新》,原名西洋人參,云:“出大西洋佛蘭西,形似遼東糙人參,煎之不香,其氣甚薄。”《藥性考》云:“西洋參似遼參之白皮泡丁,味類人參,惟性寒……”上述記載與現(xiàn)用的西洋參相符。 ①《本草綱目拾遺》:“西洋參,若對半擘開者,名片參,不佳。反藜蘆。入藥選皮細(xì)潔,切開中心不黑,緊實(shí)而大者良。近日有嫌其性寒,飯鍋上蒸數(shù)十次而用者,或用桂圓肉拌蒸而用者。”②《增訂偽藥條辨》:“西洋參,欲鑒別其真?zhèn)危仨毞謿馕丁⑿紊⑿再|(zhì)。真光西參,色白,質(zhì)輕,性松,氣清芬,切片內(nèi)層肉紋有細(xì)微菊花心之紋眼,味初嚼則苦,漸含則兼甘味,口覺甚清爽,氣味能久留口中。若副光偽參,色雖白,質(zhì)重而堅,內(nèi)層肉紋多實(shí)心,無菊花心紋眼,亦無清芬之氣,嚼之初亦先苦后甘,數(shù)咽后,即淡而無味,不若真者能久留口中。毛西參,皮紋深皺微灰黑色,內(nèi)肉松白,質(zhì)亦輕,性松,氣清芬,味苦兼甘,含咽清爽鮮潔為道地。偽毛參,皮紋深陷,質(zhì)堅實(shí),味微苦中兼微甘,后即淡而兼澀味粘舌者,此即偽也。” 【商品規(guī)格】 粉光西洋參:又名光西洋參、粉光參、去皮參、去皮西洋參,為西洋參采挖后趁鮮撞去外皮,再用硫磺蒸熏,曬干后,色白起粉者。 原皮西洋參:又名面參、原皮參、原皮洋參。為西洋參采挖后連皮曬干或烘干者。 野山洋參:又名野洋參、山洋參。為野生之西洋參。品質(zhì)優(yōu),但產(chǎn)量小,極難得。 種洋參:為人工栽培之西洋參。品質(zhì)次,但產(chǎn)量大,藥材商品市場多為此種。 均以表面淡棕黃色或類白色,有密集細(xì)橫紋、主根呈圓柱形或長紡錘形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根莖含甙類,主要是人參皂甙(Panaquilon);又含揮發(fā)油、樹脂等。含總皂甙6.4%- 7.3%,水解主要得到人參二醇;另含人參三醇和齊墩果酸。遼寧栽培品中含人參皂甙 (ginsenosides)Rb1、Rb2、Rd、Re、Rf、Rg1、Rg2、Rg3、Rh1、R。和RA 0,亦有報道Rc。此外,含胡蘿卜甙(daucosterin)、齊墩果酸、豆甾烯醇(stigmast-5-en-3ol)、豆甾-3,5- 二烯-7-酮(stigmast-3,5-diene-7-one)。栽培品尚含揮發(fā)油、油脂、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揮發(fā)油中已鑒定出32種成分,其中β-金合歡烯含量最高為26.05%,其次為十六烷8.9%和 β-古蕓烯7.89%,另外含量在1%以上的尚有己酸、十二烷、長葉薄荷酮、長葉烯、β-甜沒藥烯、反丁香烯、3-苯基-十一烷、6-苯基-十二烷、4-苯基-十二烷、3-苯基- 十二烷、2- 苯基- 十二烷。油脂中含有己酸、辛酸、庚酸、壬酸、十五酸、十六酸、十七酸、十八酸、十八烯酸、十八二烯酸、9,12,15-十八三烯酸、8-甲基癸酸,亦有報道尚含乙酸。氨基酸有17種以上,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有蘇氨酸、纈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和苯丙氨酸;另組氨酸和精氨酸等。含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鐵、鉻、銅、硼、錳、鍶、和鋅,另含鈣、鉀、鎂、磷幾種人體宏量元素。有報道自西洋參根中尚得到假人參皂甙-F11(pseudoginsenoside- F11)。 【理化鑒別】 干燥根略呈圓柱形而帶紡錘狀,長2~6厘米,粗0.5~1厘米,外表現(xiàn)細(xì)橫紋及不規(guī)則的縱皺,頂端的細(xì)紋較密而呈環(huán)狀。折斷面平坦,淡黃色,有暗色形成層環(huán),并散有多數(shù)紅棕色樹脂管及細(xì)管。 由于加工不同,一般分為粉光西洋參及原皮西洋參二類,每類又因野生和栽培而有不同: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