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考證】 《綱目拾遺》引:“《赤嵌集》:海龍產澎湖澳,冬日雙躍海灘,漁人獲之,號為珍物。首尾似龍,無牙、爪,大者尺余,入藥。《譯史》:此物有雌雄,雌者黃,雄者青。《百草鏡》:海龍乃海馬中絕大者,長四五寸至尺許不等,皆長身而尾直不作圈,入藥功力尤倍。雖同一類,形狀微有不同。此物廣州南海亦有之,體方,周身如玉色,起竹節紋,密密相比,光瑩耀目,誠佳品也。”當時我國已知海龍與海馬是同一類,僅形狀微有不同,功用亦相似,這與現時兩者均同屬海龍科相吻合。但近來反而有以海蛇為海龍之別名,這是錯誤的,因兩者相差甚遠,功用亦不同。且海蛇有毒,不能相互混淆。 【商品規格】 與本品功效相同的本科動物尚有多種,一般體長10~20cm。如粗吻海龍 Trachyrhamphus serratus(Temminck etSchlegel)、冠海龍 Corythoichthys fasciatus (Gray)、刺冠海龍 C.crenulatus (Weber)及海蠋魚 Halicampus koilomatodon(Bleeker)等。我國均有分布,全體亦可藥用。 【化學成分】 (1)擬海龍 含蛋白質、肽類、氨基酸、脂肪;表皮分泌粘多糖(mucopolysaccharide)。 (2)尖海龍 含△4-膽甾烯酮、膽甾醇、N-苯基-β-萘胺、肉豆蔻酸、棕櫚酸、硬脂酸等。 【理化鑒別】 ①刁海龍的干燥全體,呈長條形而略扁,中部略粗,尾部漸細而彎曲。全長20~40 厘米,中部直徑2~2.5厘米。表面黃白色或灰棕色。頭部前方具管狀長嘴,嘴基部有深陷的眼睛1對。軀干部具5條縱棱,尾部前段具6條縱棱,后段具4條縱棱。全體有圓形突起的圖案狀花紋。體輕,骨質堅硬。氣微腥,味微咸。以條大、色白、完整者為佳。 ②擬海龍的干燥全體,呈長條形而平扁,中部略粗,尾部細而略彎,全長約20厘米,中部直徑約2厘米。表面灰棕色。嘴長管狀。眼大而圓。軀干部具及條縱棱,尾部前段具6條縱棱,后段具4條縱棱。全體具圖案狀花紋。體輕,骨質堅硬。氣味同前種。 ③尖海龍的干燥全體,呈細長條形而極曲。全長約15~20厘米,直徑0.4~0.5厘米。尾長約為軀干的2倍。表面背部灰褐色,腹部灰黃色。軀干部有7條縱棱,尾部有4條縱棱。骨環不甚明顯。質輕而脆,易折斷。氣腥,味淡微咸。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捕,一般在夏、秋季捕捉。捕后,除去外面皮膜和內臟后,洗凈曬干。 【炮制】 1.海龍 取原藥材,除去灰屑,曬干。用時搗碎或切段。 2.酒海龍 取凈海龍,用微火烘烤,不時翻動,干脆后淬入酒中,冷后取出,再烘再淬,如此反復數次,至海龍松脆呈焦黃色時為止,放涼。 3.制海龍 取滑石粉有鍋中,用文火加熱。放入凈海龍段,不斷翻炒,燙至微黃色,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于燥處,防蛀。 【附方】 1.治瘰疬(慢性淋巴結炎、淋巴結核)、癭瘤(單純性甲狀腺腫) 海龍9g、冬菇(連腳)18g,紫菜9g,紅棗31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海龍湯) 2.治跌打內傷 海龍焙干研末,每服3g,溫酒送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婦女子宮陣縮無力而難產 海龍9g,煮水,沖入黃酒半杯溫服。(《山東藥用動物》) 【錄自】 《青陽客棧》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