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海龍 【英文】 Pipe fish 【拉丁文】 Syngnathus 【異名】 水雁(《現代實用中藥》)。原動物①刁海龍又名:楊枝魚、錢串子(《中藥志》);②擬海龍又名:海鉆(俗稱);③尖海龍又名:楊枝魚、錢串子、鞋底索(俗稱),小海龍(山東);④舒海龍又名:細海龍(《藥材學》),許氏海龍。 【性味歸經】 味甘、咸,性溫。歸肝、腎經。 【功效】 補腎壯陽,散結消腫。 【藥用】 為海龍科動物刁海龍 Solenognathus hardwickii (Gray)、擬海龍 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 (Bloch)、尖海龍 Syngnathus acus Linnaeus 、藍海龍 Syngnathus cyanospilus Bleeker 、低海龍 Syngnathus djarong Bleeker 、舒海龍 Syngnathus schlegeli Kaup 等多種海龍的全體或除去皮膜及內臟的全體。 【應用】 用于腎陽虛證。海龍功能補腎壯陽。治腎虛陽痿、遺精、不育,配菟絲子、淫羊藿同用。治腎不納氣之虛喘,配胡桃肉補腎益肺定喘。 用于癥瘕積聚,瘰疬,癭瘤,疔腫。海龍能軟堅散結消腫,治癥瘕積聚,輕者可單用,重者需配活血化瘀藥如三棱、水蛭類同用。治瘰疬、癭瘤,配冬菇、紫菜,或配昆布、海藻,以軟堅散結。 此外,癰腫疔瘡,多研末外敷。外傷出血,亦可將本品煅炭研末外敷。 【注意】 孕婦及陰虛火旺、有外感者均應禁服。 【用法用量】 3.00 - 9.00 g 【形態】 1.刁海龍 體狹長側扁,一般體長37~50cm,體高遠大于體寬,軀干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逐漸變細,呈四棱形,尾端卷曲。頭長,與體軸在同一水平線上,或與體軸形成大鈍角,吻特別延長,側扁,約為眶后頭長的2倍。眼大而圓,眼眶突出。鼻孔每側2個,很小。口小,前位,口閉時,口裂幾呈垂直狀。兩頜短小。鰓蓋突出,具明顯的放射狀線紋,鰓孔小,位近頭側背緣。眼眶四周、吻管背腹面及頂部的后端,均被有大小不等粗糙顆粒狀棘;頸部背方呈棱脊狀,具頸棘2個;腹部中央棱較突出。肛門位于體1/2后方腹面。體無鱗,包被于骨質環中,體部骨環25~26;尾部骨環56~57。背鰭較長,41~42條;始于尾環第1節,止于第10或11節。臀鰭4,極短小。胸鰭23,短寬。無尾鰭。體淡黃色,于軀干部上側棱骨環相接處有一列黑褐色斑點,各鰭色淺。雄體于尾部前方腹面有育兒囊。 生活于藻類繁茂的淺海中,常利用尾部纏在海藻上,吸食浮游小型甲殼動物,卵在育兒囊內受精發育。我國分布于南海近陸海域。 2.擬海龍 體長形、平扁,一般體長20~22cm,體寬大于體高,軀干部近四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漸細,呈四棱形,尾端細尖略卷。頭長,與身體在同一水平線上。吻長而側扁,約為眶后頭長的2倍。眼較大而圓,眼眶稍突出。鰓蓋上緣嵴紋較突出,止于鰓孔前方,胸鰭基部前方,各具一較大而突出的結,頭上除眼嵴上緣各具一小棘外,余無棘刺。體無鱗,骨環體部16~17,尾部51~53。軀干部與尾部上側棱及下側棱完全相連。背鰭40~41,較長,起于體環最末節,止于尾部第9~10節。臀鰭很小,鰭條5~6,緊處于肛門后方,胸鰭20~22,短寬。無尾鰭。體鮮綠黃色,體側及腹面均有大小不等的鮮黃斑點,吻側及下方具有不規則深綠色網紋。各鰭綠黃色。 生態與分布同刁海龍。 3.尖海龍 體細長,鞭狀,一般體長11~20cm,體高及寬近相等。軀干部七棱形,腹部中央棱微凹,尾部四棱形,尾后方漸細,不卷曲。頭長而細尖,體長為頭長7.4~9.3倍。吻細長,管狀,頭長為吻長1.7~1.9倍,為眼徑6.9~8.4倍,眼大而圓,眼眶微突。鰓蓋上線狀嵴短小,存在于基部1/3處,鰓孔很小。軀干部上側棱與尾部上側棱不相連,軀干部下側棱與尾部下側棱相連續,軀干部中側棱與尾部上側棱相接近。體無鱗,全為骨環所包,體部骨環19,尾部36~41。背鰭35~45,較長,始于最末體環,止于第9尾環。臀鱔4,短小。胸鰭12~13,扇形。尾鰭9~10,后緣圓。體黃綠色,腹側淡黃色,體上具多數不規則暗色橫帶。尾鰭黑褐色,其他鰭淡色。 常棲息于近海海藻叢中,作垂直游泳,速度緩慢。吸食小型浮游甲殼動物。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4.藍海龍 體細長,柱狀,體高大于體寬,體長為頭長8.4~9.8倍。頭細尖,為吻長2.1~2.7倍,為眼徑1.5~2倍。鰓蓋具一完整線狀嵴。體上各棱較尖銳,軀干部與尾部二者的上側棱不相連續,下側棱完全連續,軀干部中側棱與尾部下側棱幾相連續。體為骨環所包,體部骨環12,尾部骨環35~36。背鰭22~23,始干軀干部最末環,止于第5尾環。臀鰭3,胸鰭13,尾鰭10。體黑褐色,體上具不規則橫帶,雜有淡色斑紋。背鱔上具3~4行不規則黑色斑點。腹面中央棱嵴上有一較寬黑色縱帶。尾鱔黑色,其他各鰭淡色。 我國分布于南海。 5.低海龍 體細長,柱狀,一般體長12~14cm,體較高,大于體寬。頭細長,體長為頭長7.6~8.1倍,頭長為吻長2.1~2.2倍,為眼徑6.5~6.9倍。鰓蓋上具一完整的線狀嵴,其上下有放射狀細紋。體被骨環所包,體部骨環16,尾部骨環37~39。背鰭25~28,完全位于尾部的1~6尾環間。臀鰭2,胸鰭14~15,尾鰭10。體淡黃褐色或暗褐色。頭上眼后有3條放射狀黑褐條紋,眼前1條達吻上,吻腹面中央有一黑縱帶。體上有黑褐色環帶與淡色斑相間隔。尾鰭黑褐色,其他各鰭淡色。 生活于近海或淡水河川中。我國分布于南海。 6.舒海龍 體細長,鞭狀,體高和體寬約相等。頭長而尖,體長約為頭長4.8~7.0倍,頭長為吻長1.7~l.8倍,為眼徑5.3~6.0倍。吻長大于眶后頭長。鰓蓋線狀嵴短小。軀干部上側棱與尾部上側棱不相連,軀干中倒棱和尾部上側棱接近。體為骨環所包,體部骨環19,尾部36~40。背鰭36~45,始于最末體環,止于第九尾環。臀鰭3~4,胸鰭12~13,尾鱔9~10。體灰褐色。 生活于近海藻叢中。我國分布于東海。 【產地】 刁海龍主產于廣東、海南島沿海。擬海龍主產于福建、廣東沿海。尖海龍主產于山東沿海。藍海龍主產海南島沿海。低海龍主產廣東、海南島沿海。舒海龍主產山東、河北沿海。銷全國。 【品種考證】 《綱目拾遺》引:“《赤嵌集》:海龍產澎湖澳,冬日雙躍海灘,漁人獲之,號為珍物。首尾似龍,無牙、爪,大者尺余,入藥。《譯史》:此物有雌雄,雌者黃,雄者青。《百草鏡》:海龍乃海馬中絕大者,長四五寸至尺許不等,皆長身而尾直不作圈,入藥功力尤倍。雖同一類,形狀微有不同。此物廣州南海亦有之,體方,周身如玉色,起竹節紋,密密相比,光瑩耀目,誠佳品也。”當時我國已知海龍與海馬是同一類,僅形狀微有不同,功用亦相似,這與現時兩者均同屬海龍科相吻合。但近來反而有以海蛇為海龍之別名,這是錯誤的,因兩者相差甚遠,功用亦不同。且海蛇有毒,不能相互混淆。 【商品規格】 與本品功效相同的本科動物尚有多種,一般體長10~20cm。如粗吻海龍 Trachyrhamphus serratus(Temminck etSchlegel)、冠海龍 Corythoichthys fasciatus (Gray)、刺冠海龍 C.crenulatus (Weber)及海蠋魚 Halicampus koilomatodon(Bleeker)等。我國均有分布,全體亦可藥用。 【化學成分】 (1)擬海龍 含蛋白質、肽類、氨基酸、脂肪;表皮分泌粘多糖(mucopolysaccharide)。 (2)尖海龍 含△4-膽甾烯酮、膽甾醇、N-苯基-β-萘胺、肉豆蔻酸、棕櫚酸、硬脂酸等。 【理化鑒別】 ①刁海龍的干燥全體,呈長條形而略扁,中部略粗,尾部漸細而彎曲。全長20~40 厘米,中部直徑2~2.5厘米。表面黃白色或灰棕色。頭部前方具管狀長嘴,嘴基部有深陷的眼睛1對。軀干部具5條縱棱,尾部前段具6條縱棱,后段具4條縱棱。全體有圓形突起的圖案狀花紋。體輕,骨質堅硬。氣微腥,味微咸。以條大、色白、完整者為佳。 ②擬海龍的干燥全體,呈長條形而平扁,中部略粗,尾部細而略彎,全長約20厘米,中部直徑約2厘米。表面灰棕色。嘴長管狀。眼大而圓。軀干部具及條縱棱,尾部前段具6條縱棱,后段具4條縱棱。全體具圖案狀花紋。體輕,骨質堅硬。氣味同前種。 ③尖海龍的干燥全體,呈細長條形而極曲。全長約15~20厘米,直徑0.4~0.5厘米。尾長約為軀干的2倍。表面背部灰褐色,腹部灰黃色。軀干部有7條縱棱,尾部有4條縱棱。骨環不甚明顯。質輕而脆,易折斷。氣腥,味淡微咸。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捕,一般在夏、秋季捕捉。捕后,除去外面皮膜和內臟后,洗凈曬干。 【炮制】 1.海龍 取原藥材,除去灰屑,曬干。用時搗碎或切段。 2.酒海龍 取凈海龍,用微火烘烤,不時翻動,干脆后淬入酒中,冷后取出,再烘再淬,如此反復數次,至海龍松脆呈焦黃色時為止,放涼。 3.制海龍 取滑石粉有鍋中,用文火加熱。放入凈海龍段,不斷翻炒,燙至微黃色,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于燥處,防蛀。 【附方】 1.治瘰疬(慢性淋巴結炎、淋巴結核)、癭瘤(單純性甲狀腺腫) 海龍9g、冬菇(連腳)18g,紫菜9g,紅棗31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海龍湯) 2.治跌打內傷 海龍焙干研末,每服3g,溫酒送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3.治婦女子宮陣縮無力而難產 海龍9g,煮水,沖入黃酒半杯溫服。(《山東藥用動物》) 【圖片】 海龍 ![]() 海龍干品 ![]() 海龍干品_1 ![]() 海龍干品_2 ![]() 海龍干品_3 ![]() 藥材刁海龍 ![]() 藥材尖海龍 ![]() 藥材擬海龍 ![]()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