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治精滑及大腸油,不可闕也。 《湯液本草》:氣平微寒,味甘,陽也。無毒。 《本草》云: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癥堅結。小兒熱氣驚癇。療心腹煩滿,四肢痿枯汗出,夜臥自驚恚怒,伏氣在心下,不得喘息。腸癰內疽,陰蝕。止汗,縮小便,溺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 《本經》云:澀可去脫而固氣。 成無己云:龍骨、牡蠣、鉛丹,皆收斂神氣以鎮驚。凡用,燒通赤為粉。畏石膏。 《珍》云:固大腸脫。 《本草發揮》:成聊攝云: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澀,以收斂浮越之正氣。 《本草綱目》:澀平去脫。故成無己云:龍骨能收斂浮越之正氣,固大腸而鎮驚。又主帶脈為病。 益腎鎮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 其氣收陽中之陰,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本草經疏》:龍稟陽氣以生,而伏于陰,為東方之神,乃陰中之陽,鱗蟲之長,神靈之物也。故其骨味甘平,氣微寒,無毒。內應乎肝,入足厥陰、少陽、少陰,兼入手少陰、陽明經。神也者,兩精相合,陰陽不測之謂也。神則靈,靈則能邪惡、蠱毒、魘魅之氣,及必腹鬼疰、精物老魅,遇之則散也。咳逆者,陽虛而氣不歸元也。氣得斂攝而歸元,則咳逆自止。其性澀以止脫,故能止泄痢膿血,因于大腸虛而久不得止,及女子漏下也。小兒心肝二臟虛則發熱,熱則發驚癇,驚氣入腹則心腹煩滿,斂攝二經之神氣而平之,以清其熱則氣散,而驚癇及心腹煩滿皆自除也。肝氣賊脾,脾主四肢,故四肢痿枯,肝寧則熱退,而脾亦獲安,故主之也。汗者,心之液也。心氣不收,則汗出,肝心腎三經虛,則神魂不安而自驚,收斂三經之神氣,則神魂自安。氣得歸元,升降利而喘息自平,汗自止也。肝主怒,肝氣獨盛,則善恚怒,魂返乎肝,則恚怒自除。小腸為心之腑,膀胱為腎之腑,二經之氣虛脫,則小便多而不禁。臟氣斂則腑亦隨之,故能宿小便,及止禁寐泄精,小便泄精,兼主溺血也。其主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者,乃收攝神魂,閉澀精氣之極功也。又主癥瘕堅結,腸癰,內疽,陰蝕者,以其能引所治之藥,粘著于所患之處也。按:龍骨入心、腎、腸、胃。龍齒單入肝、心。故骨兼有止瀉澀精之用,齒惟鎮驚安魂魄而已。 簡誤:龍骨味澀而主收斂。凡泄痢腸澼,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證,皆血熱積滯為患,法當通利疏泄,不可便用止澀之劑,恐積滯瘀血在內,反能為害也,惟久病虛脫者,不在所忌。 《本草蒙筌》:味甘,氣微寒。陽也。無毒。畏椒漆蜀椒、干漆、理石,宜牛黃、人參。閉澀滑瀉大腸,收斂浮越正氣。止腸風來血及婦人帶下崩中,塞夢寐泄精并小兒驚癇風熱。辟鬼疰精物,除腸癰內疽。固虛汗,縮小便,散堅結,消癥瘕。《經》云:澀可去脫,此之謂歟? 《本草乘雅》:龍稟陽而伏陰,神靈之物也。神則靈,靈則變,神也者,兩精相合,陰陽不測之謂也。龍耳虧聰,以角為聽,固有六根互用,此則借用以為六根者也。春半登天,秋半潛淵,揆機衡之升沉,是合四時之宜耳。 客曰:曰:龍骨畏石膏,喜牛黃、人參何也?頤曰:石膏稟艮止之凝肅,雖與潛蟄之德相符,御天之性則反,故畏之。牛黃黃中通理,厚德載物;人參參天兩地,奠安形藏,藉以濟弱扶傾,運用樞紐,故喜之。又牛黃為君,佐以龍骨,牛黃又反畏龍骨,何也?頤曰:牛黃全具敦阜之體,龍則時蟄時躍,蟄時無礙,躍時未免為之崩且潰耳。 《藥性解》:龍骨,味甘,性平,無毒,入腎經。主丈夫精滑遺泄、婦人崩中帶下,止腸風下血,療瀉痢不止。得五色具者佳。其齒主驚癇狂疾。俱畏、蜀椒、石膏。 按:經曰腎主骨,宜龍骨獨入之。觀其沾舌,大抵澀之用居多,故主精滑等癥,經曰澀可去脫,是之謂耶。 《景岳全書》:味甘,平,性收澀。其氣入肝腎,故能安神志,定魂魄,鎮驚悸,澀腸胃,逐邪氣,除夜夢鬼交,吐血衄血,遺精夢泄,收虛汗,止瀉痢,縮小便,禁腸風下血尿血,虛滑脫肛,女子崩淋帶濁,失血漏胎,小兒風熱驚癇。亦療腸癰臟毒,內疽陰蝕,斂膿斂瘡,生肌長肉,澀可去脫,即止屬也。 《本草備要》:澀瀉,固腸,鎮驚。 甘澀微寒。入手足少陰、心、腎。手陽明、大腸。足厥陰經。肝。能收斂浮越之正氣,澀腸益腎,安魂鎮驚,辟邪解毒。治多夢紛紜,驚癇瘧痢,吐衄崩帶,遺精脫肛。利大小腸,固精止汗,定喘氣不歸元則喘。斂瘡,皆澀以止脫之義。《十劑》曰: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畏石膏、川椒。得人參、牛黃良。許洪云:牛黃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有以制伏也。 《本經逢原》:澀可以去脫,龍骨入肝斂魂,收斂浮起之氣。《本經》主心腹鬼疰精魅諸疾,以其神靈能辟惡氣也。其治咳逆泄利膿血,女子漏下,取澀之固上下氣血也。其性雖澀,而能入肝破結,癥瘕堅結,皆肝經之血積也。小兒熱氣驚癇,亦肝經之病,得牛黃以協濟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許洪云:牛黃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有以制伏之也。其性收陽中之陰,專走足厥陰經,兼入手足少陰,治夜夢交合,多夢紛紜,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腸風,益腎鎮心,為收斂精氣要藥,有客邪,則兼表藥用之。故仲景治太陽證,火劫亡陽驚狂,有救逆湯;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少陽病誤下驚煩,有柴胡龍骨牡蠣湯。《金匱》治虛勞失精,有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千金方》同遠志酒服,治健忘心忡。以二味蜜丸,朱砂為衣,治勞心夢泄。《梅師》同桑螵蛸為末,鹽湯服二錢,治遺尿淋瀝。又主帶脈為病,故崩帶不止,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止澀藥中加用之。止陰瘧,收濕氣,治休息痢,久痢脫肛,生肌斂瘡皆用之。但收澀太過,非久痢虛脫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誤用,多致溺赤澀痛,精愈不能收攝矣。 《本草崇原》:鱗蟲三百六十,而龍為之長,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之數,上應東方七宿,得冬月蟄藏之精,從泉下而上騰于天,乃從陰出陽,自下而上之藥也。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者,水中天氣,上交于陽,則心腹和平,而鬼疰精魅之陰類自消矣。咳逆者,天氣不降也,泄痢膿血者,土氣不藏也。女子漏下者,水氣不升也。龍骨啟泉下之水精,從地土而上騰于天,則陰陽交會。上下相和,故咳逆、泄痢漏下,皆可治也。土氣內藏,則癥瘕堅結自除,水氣上升,則小兒熱氣驚癇自散,不言久服,或簡脫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