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龍骨《中藥全書》 【名稱】 龍骨 【拼音】 Longgu 【英文】 Drgon’s bones, Fossilizid 【拉丁文】 Fossilia Ossis Mastodi 【異名】 白龍骨,粉龍骨,土龍骨。 【性味歸經】 甘、澀,平。歸心、肝、腎經。 【功效】 平肝潛陽、鎮靜安神、收斂固澀。 【藥用】 本品為古代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土龍骨、粉龍骨),或象類的門齒化石(五花龍骨)。 【應用】 l.用于心神不寧,心悸失眠,驚癇癲狂。龍骨質重,有很好的鎮驚安神之效,為重鎮安神之要藥,可用治各種神志失常之患,如治療心神不寧,心悸失眠,健忘多夢等癥,常與朱砂、酸棗仁、柏子仁、等安神之品配伍;治療驚癇抽搐,癲狂發作者,須與牛黃,膽南 星、礞石等化痰,止痙之品配伍。 2.用于肝陽眩暈。本品質重,入肝,有較強的平肝潛陽作用。常與代赭石、牡蠣、牛膝等配伍,治療肝陽上亢之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癥,如鎮肝息風湯。 3.用于滑脫諸證。本品味澀,煅用有收斂固澀的功效。凡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自汗、盜汗等多種正虛滑脫之證,皆可用之。治療腎虛遺精、滑精,每與牡蠣、沙苑子、芡實等配伍,以益腎固精止遺,如金鎖固精丸;治療心腎兩虛,小便頻數者,常 與桑螵蛸、龜板、茯神等配伍,如桑螵蛸散;治療氣虛不攝,沖任不固之崩漏、帶下,可與黃芪、烏賊骨、五味子等配伍,以益氣固 沖,止血、止帶,如固沖湯;治療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者,又常與黃芪、牡蠣、浮小麥、五味子等配伍,以收斂固表止汗。此外,煅龍骨外用,有吸濕斂瘡,生肌之效,可用于濕瘡癢疹及瘡瘍久潰不愈等證。常以之與枯礬等分,共為細末,摻敷患處取效。 【貯藏】 置干燥容器內。 【用法用量】 煎服,l5~30g,入煎劑宜先煎。外用適量。收斂固澀宜煅用,余皆生用。 【產地】 主產于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河北、廣西等地。 【品種考證】 龍骨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名醫別錄》記載:“生晉地,川谷及太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本草經集注》曰:“今多出梁、益間,巴中亦有。骨欲得脊腦,作白地錦文,舐之著舌者良。”《新修本草》記載:“今并出晉地,生硬者不好,五 色具者良。”現代研究表明,藥用龍骨系古代多種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從動物骨骼到骨骼化石,為石化過程,石化過程也是無機物逐 漸取代有機物的過程,最后直到有機物幾乎完全被取代。所謂無機物經鑒定主要由磷灰石、方解石及粘土礦物組成。粘土具有較強的吸 附性,此與“舐之著舌者良”相符合。 【商品規格】 商品過去按性狀不同分為五花龍骨、青花龍骨、黃花龍骨、白龍骨、土龍骨、黑混龍骨等6種。五花龍骨以體較輕、質酥脆,分層、有花紋、吸濕性強者為佳,龍骨以質硬、色白、吸濕性強者為佳。以五花龍骨質最著。五花龍骨統貨:呈圓柱形或不規則的塊狀。表面略光澤、牙白色,具有藍、黃、黑、棕等色深淺粗細的紋理。體輕、質硬酥脆。易層 層剝落,斷面粗糙,顯指紋,吸濕性強。土龍骨統貨:呈不規則的節條,塊狀。表面白色、類白色或淡棕色不等。有縱裂隙或棕色斑點。體重、質堅硬,斷面白色而粗糙,關節處有多數蜂窩狀小孔,有吸濕力。青龍骨統貨:呈圓錐和方柱形,略彎曲,有縱溝棱。表面青灰色或棕綠色;有棕黃色條紋,具光澤釉質層。體重、質堅硬。斷面粗 糙。凹凸不平,有吸濕性、粘舌。間有碎塊。白龍齒統貨:呈圓錐和方柱形。稍彎曲。呈不規則的塊狀。表面黃白色,有棕紅色花斑。體重、質堅硬。斷面粗糙,凹凸不平,有吸 濕性、粘舌。間有碎塊。 【顯微特征】 本品在偏光鏡下:羥磷灰石呈纖維狀或粒狀個體,依生物結構呈中心有空洞的同心環帶狀分布。正中突起。一級干涉色。負延性。平行消光。一軸晶。負光性。方解石呈粒狀,具明顯雙折射和高級自的干涉色,與雛晶磷灰石一起填充在骨骼的中空部位。 【化學成分】 主含羥磷酸鈣Ga5(PO4)3(OH)(羥磷灰石);尚含少量碳酸鈣及鐵、鋁、鎂、錳、鍶等元素。 【理化鑒別】 (1)本品不溶于水,加稀硝酸能溶且產生氣泡,有鈣鹽及磷酸鹽的鑒別反應。鈣鹽鑒別反應見石膏。磷酸鹽鑒別反應:取本品溶液,加鉬酸銨試液與稀硝酸后,加熱即發生黃色沉淀;分離,沉淀能在氨試液中溶解。加氨試液使上反應 逆向而溶解。 (2)X射線衍射法鑒定:在試樣的X射線衍射圖譜上應顯羥磷灰石和方解石的特征衍射峰。 【采收加工】 采挖后,除凈泥土,將龍骨揀出。五花龍骨見風后極易破裂,故常用毛邊紙糊起,只露置一兩處花色較好的部分,供鑒別用。 【炮制】 ① 生龍骨 將原藥除去雜質、泥塊及泥屑,砸碎如黃豆大小。用時先煎。② 煅龍骨 取凈生龍骨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砸碎如黃豆大小。用時先煎。 【性狀】 1.龍骨呈骨骼狀或破碎成不規則塊狀;類白色或黃白色,較光滑,有的有紋和裂隙,或有棕色條紋和斑點;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不平坦,在關節處有多數峰窩狀小孔;吸濕性強,摸之細膩如粉質。 2.五花龍骨完整者呈象牙狀,粗端有時可見牙髓孔沿,細端鈍圓,破碎者多呈圓筒狀、半筒狀或不規則塊狀;淡灰白色,夾有紅、白、藍、黃、黑、棕色等深淺粗細不同的紋理;光滑,略有光澤,有的有小裂隙;質硬較脆,斷面顯層紋,易呈片狀剝落;吸濕性強, 舐之粘舌。 【附方】 1.治好忘 龍骨、虎骨、遠志谷等分。上三味治下篩。食后服方寸匕,日二。久服聰明益智。(《千金要方》) 2.治大人、小兒—切癲狂,驚搐,風癇,神志不寧 龍骨一兩(火煅,研極細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黃各五錢(俱研極細末),鉤藤、懷生地、茯苓各一兩五錢(俱微炒燥,研極細末),蘇合香三錢,牛黃二錢(俱用酒溶化)。共十味,總和一處,用膽星八錢,竹瀝一 碗,打糊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兒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湯調灌。(《方脈正宗》)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