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磁石《中藥學(xué)7版》 【名稱】 磁石 【拼音】 Cishi 【出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概述】 為氧化物類礦物尖晶石族磁鐵礦的礦石。主產(chǎn)于河北、山東、遼寧、江蘇等地。采挖后,除去雜石,選擇吸鐵能力強者(習(xí)稱“靈磁石”或“活磁石” )入藥。生用或取凈磁石,照煅淬法煅至紅透,醋淬,碾成粗粉用。 【性味歸經(jīng)】 咸,寒。歸心、肝、腎經(jīng)。 【功效】 鎮(zhèn)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平喘。 【應(yīng)用】 1.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癲癇。本品質(zhì)重沉降,入心經(jīng),能鎮(zhèn)驚安神;味咸入腎,又有益腎之功;性寒清熱,清瀉心肝之火。故能顧護(hù)真陰,鎮(zhèn)攝浮陽,安定神志。主治腎虛肝旺,肝火上炎,擾動心神或驚恐氣亂,神不守舍所致的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及癲癇,常與朱砂、神曲同用,如磁朱丸(《千金方》)。治小兒驚癇,《圣濟總錄》以磁石煉水飲之。 2.頭暈?zāi)垦!1酒啡敫巍⒛I經(jīng),既能平肝潛陽,又能益腎補陰,故可用治肝陽上亢之頭暈?zāi)垦!⒓痹暌着劝Y,常與石決明、珍珠、牡蠣等平肝潛陽藥同用。若陰虛甚者可配伍生地、白芍、龜甲等滋陰潛陽藥;若熱甚者又可與鉤藤、菊花、夏枯草等清熱平肝藥同用。 3.耳鳴耳聾,視物昏花。本品入肝、腎經(jīng),補益肝腎,有聰耳明目之功。用治腎虛耳鳴、耳聾,多配伍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等滋腎之品,如耳聾左慈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用治肝腎不足,目暗不明,視物昏花者,多配伍枸杞子、女貞子、菊花等補肝腎、明目之品。近年用磁朱丸治療白內(nèi)障,可使視力改善。 4.腎虛氣喘。本品入腎經(jīng),質(zhì)重沉降,納氣歸腎,有益腎納氣平喘之功。用治腎氣不足,攝納無權(quán)之虛喘,常與五味子、胡桃肉、蛤蚧等同用,共奏納氣平喘之功。 【注意】 因吞服后不易消化,如入丸、散,不可多服,脾胃虛弱者慎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 【臨床研究】 1.化學(xué)成分:本品主要含四氧化三鐵(Fe3O4)。其中含氧化亞鐵(FeO)31%,三氧化二鐵(Fe2O3)69%。尚含鈣、鎂、鉀、鈉、鉻、錳、鎘、銅、鋅、砷等微量元素。 2.藥理作用:磁石具有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鎮(zhèn)驚、抗驚厥作用。炮制后的磁石與異戊巴比妥鈉有協(xié)同作用,能延長其對小鼠的睡眠時間,對士的寧引起的小鼠驚厥有對抗作用,使驚厥的潛伏期明顯延長。 3.臨床研究: 據(jù)報道,以煅磁石粉60g,朱砂粉60g,神曲180g,煉蜜為80~120丸,治療精神分裂癥、癲癇、癔病等(北京醫(yī)學(xué),1981,2:102);用磁石5g,商陸5g,麝香0.1g,研末外敷于臍眼、關(guān)元穴上,治療產(chǎn)后尿潴留,數(shù)小時內(nèi)即可見效(浙江中醫(yī)雜志,1983,11:494);另有用磁石等治療黃膽性肝炎、高血壓、幻聽癥、疔瘡、瘰疬等。 4.不良反應(yīng):本品含毒性成分砷,但含量甚微,古今未見磁石中毒的記載。本品經(jīng)炮制后砷的含量顯著降低。 【參考文獻(xiàn)】 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磁石,味辛寒,主周痹風(fēng)濕,肢節(jié)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除大熱煩滿及耳聾。” 2.《本草綱目》:“色黑入腎,故治腎家諸病而通耳明目。” 3.《本草從新》:“色黑入水,能引肺金之氣入腎,補腎益精,除煩祛熱。” 【錄自】 《中藥學(xué)7版》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