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餐桌安全 生活中有哪些渠道可能攝入食品添加劑呢?首先,是自己購買的加工食品。餅干、零食、酸奶、熟肉制品等,都會含有添加劑。“特別是熟肉制品,就是添加劑的大戶區(qū)。”洪忠新說,很多商家會在熟肉里添加色素、香味劑、防腐劑等多種添加劑,就是為了讓肉看起來漂亮,聞起來香。其次,在外就餐也很容易接觸到添加劑。因為商家為了讓食物賣相好看,也會使用添加劑。一項調(diào)查顯示,有70.8%的餐飲單位在食品加工過程中使用了添加劑,其中69.8%的商家使用了兩種或兩種以上。 “從人們早餐吃的麥片罐頭,到零食的巧克力餅干和下午茶的果汁飲料,粗算下來,每人每天吃進去上百種食品添加劑,而這只是個基本數(shù)量。”上海應用技術(shù)學院香料香精技術(shù)與工程學院教授吉鶴立表示。日本“食品添加劑之神”安部司也曾做過一個換算:一個人每天攝取的添加劑大約10克,一年約4000克,與人均每天食鹽的攝入量大體相當。光吃一個三明治,就可能同時吃進去乳化劑、酵母粉、調(diào)味料、pH調(diào)整劑、磷酸鹽、香料等20多種添加劑。 在采訪中,幾位專家表示,生活在城市中,人們沒有辦法完全與含添加劑食品隔絕,只能采取一些方法盡量減少攝入。 1.買熟食要當心。超市的加工品沒必要擔心,一般,正規(guī)企業(yè)按國家規(guī)定在食品中添加香精香料,是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的。而且絕大部分產(chǎn)品如果添加了香精香料,也會在配料表中標明。路邊攤上的燒烤、熟肉等產(chǎn)品最好別吃,因為缺乏監(jiān)管,加入非食用物質(zhì)或濫用食品添加劑的機會比較大。 2.飯店點菜少點鮮艷的。廚師做出的菜可能比你做的好吃,但他們往往一抓就是一大把,很容易過量。如果你點的燒雞或者醬肉過于鮮亮,那就很可能是用發(fā)色劑——亞硝酸鹽“化妝”過的。比如,有一些餐館制作的“三黃雞”也會加入色素,讓肉看起來更黃。還有一些涼菜,像海帶、海白菜、貢菜等,也是加了相應的合成色素,看上去更加新鮮漂亮,F(xiàn)在很多菜譜都帶圖片,那些看起來過于鮮艷的菜,還是少點為妙。 3.逛超市,花半分鐘看一下標簽。要想在我們的食物中把化學添加劑排除在外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消費者只能在購買食品的時候,仔細看看標簽,盡量選擇無添加物或是含有少量添加劑的食品。 4.買原材料回家自己做。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建議,除營養(yǎng)強化食物外,最好多吃新鮮的、加工程度較少的食物,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食品原材料買回家,自己動手做。同時,還應少吃高度加工食品,如薯片、餅干、派等。喝飲料不如吃水果,但不提倡榨汁。要選擇富含各類維生素、礦物質(zhì)等營養(yǎng)素的食物,如果遵照這個原則,也能將一些添加劑排除在外。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