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我國食品GI研究發展,促進食品、健康等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2023年9月23-24日,備受關注的“第五屆中國 GI(血糖生成指數)國際會議”在金秋北京勝利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與北京熱心腸生物技術研究院聯合主辦,瑪士撒拉(上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主贊助,內蒙古燕谷坊全谷物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協辦贊助。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志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秘書長劉昊宇,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黨委書記、總經理肖丹、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總經理段盛林以及熱心腸研究院創始人藍燦輝等出席會議。 本次會議圍繞“以臨床營養視角看GI未來”這一主題,從體重管理、糖尿病緩解、腸道菌群改善、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防治等角度,深入探討了臨床營養和GI與人體健康關系,并提出了通過飲食控制慢病的營養解決方案。 張志強在致辭中強調,我國低GI食品產業蓬勃發展,但仍面臨標準體系不完善、基礎研究較薄弱、產品魚龍混雜等突出問題,因此,我們要在加快推進低GI食品領域各項標準建立健全、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工作、切實保障食品安全與營養質量、持續強化健康膳食理念宣傳普及等方面下更多功夫。
劉昊宇在致辭中指出,推動低GI食品行業發展,結合人體健康效應提升食品臨床應用水平是未來我國食品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愿與相關領域企事業單位攜手,在完善低GI食品標準體系、提升低GI食品質量、規范低GI食品行業發展等方面合作,為加快推動我國營養健康產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藍燦輝在致辭中從多學科交叉、學術與產業的交流、監管和行業自律等角度展望了食品GI領域的發展,描繪了行業健康有序、快速大規模蓬勃發展的前景,期待行業的發展能夠造福更多的普通人。 肖丹在致辭中提到,近年來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著力搭建低GI食品行業全產業鏈平臺。2019年初與悉尼大學及澳大利亞GI基金會合作成立了國內首家GI基金會認證的GI測試實驗室,2020年獲得了悉尼大學國際GI數據庫中國區獨家授權,并發布了3000多種食物GI數據,2023年牽頭組織了《低GI(血糖生成指數)食品評價規范》團體標準編制。同時,已累計開發低GI食品百余款,開展產品測試400余款,并與京東共同建立“京東低GI食品中食院技術支持自營專區”,獲得超過100萬消費者的持續關注。這些舉措都有力推動了整個低GI食品產業的發展,為低GI食品產業規范、有序、健康、快速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的專家向與會代表分享了各自研究進展和觀點:
張永建: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 張永建主任表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了食品消費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持續提升,我國食品產業發展處于“雙轉變”階段,一方面是發展模式的轉變,其核心是由數量擴張轉變為素質提升,另一方面是供需方面的轉變,其核心為由能量供給轉變為滿足復合需求。同時,由于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數快速增長,我國已成為糖尿病患病率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低GI食品產業已經迎來高速發展的窗口期,且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因此,相關企業要以資本、科技、品牌、營銷四輪驅動,加快實現轉型升級,著力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向雪松: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 向雪松研究員從GI概念和健康作用、國際GI數據庫發展、各國GI標示情況、我國GI發展歷程四個方面,對血糖生成指數國內外研究歷史與現狀作了系統、全面的闡述,并介紹了中國營養學會低GI標識的申請流程與規則。 董志忠: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營養與代謝中心技術總監 董志忠總監表示,低GI飲食對于控制血糖、血脂、血壓、體重管理以及增強飽腹感、控制炎癥反應等方面有積極作用。近年來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圍繞低GI食品研發與食物升糖反應機制方面,建立體外仿生模擬消化技術,研究咀嚼、混合膳食、雜糧等對GI的影響,在低GI食品創制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李鐸:青島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首席教授、常務副院長
李鐸教授詳細介紹了低碳飲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以及兩者的區別,并基于健康人群碳水化合物攝入與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關系研究,進行剖析和闡釋:(1)與西方膳食模式相比,健康中國人群在維持健康體重和預防心臟代謝疾病方面,更適宜傳統中國膳食常量營養素組成的低脂肪、相對較高的碳水化合物膳食模式。(2)歐美和北美人群的個別研究結果表明限制碳水化合物的可能益處可能不適用于其他種族的人,至少不適宜中國健康人群。 肖新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教授 肖新華教授表示,隨著對糖尿病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證實,糖尿病緩解與逆轉也可以是T2DM糖尿病治療的結局之一。同時,他指出限制熱能、減少異位脂肪沉積、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β細胞功能是實現糖尿病緩解的可能機制,而強化生活方式干預、使用減重等藥物及進行代謝手術是糖尿病緩解的主要方式。 韓曉峰: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健康管理與消費行為研究中心主任 韓曉峰博士全面論述了飽腹感的影響因素、飽腹感測試技術的國內外研究進展、低GI食物的飽腹感特點及產品開發策略等內容,為低GI高飽感等營養功能食品的設計、研發、測試評價和人群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陳偉: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 陳偉主任深入闡釋了低GI膳食與肥胖的相關機制,詳細介紹了北京協和醫院在低GI膳食模式減重的循證依據和臨床研究成果,包括低GI減重模式與代餐產品在300余人的臨床驗證研究,找到了特征腸道微生態與減重干預機制。此外列舉了低GI減重膳食的實際應用案例。 王懷檳:暨南大學理工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博士 暨南大學理工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余穩穩教授團隊的王懷檳博士介紹了團隊在面條、米飯、餅干等不同碳水化合物產品的體外eGI值快速評估模型搭建,可為產品配方開發提供快速的體內數據評估公式,并進一步闡述了低GI與腸道微生物健康的研究,為企業未來挖掘產品的健康特性提供新方案。 John Sievenpiper:多倫多大學營養科學及醫學教授
John Sievenpiper教授指出,在血糖控制和心臟代謝風險因素方面,針對餐后血糖的營養干預措施(低GI/低GL飲食、高粘性纖維食物、豆類和水果)表現出與藥理學干預措施類似的改善,并與減少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關。當前飲食指導的轉變應以注重質量而非數量、注重飲食模式而非單一營養素為特征,為個人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好地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偏好和治療目標。 Christian Darimont:瑞士洛桑雀巢研發中心心臟代謝生理學組組長 Christian Darimont博士介紹了其團隊開發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工藝技術調控在降低餐后血糖反應方面的積極作用,并提出通過將合適的食譜與功能性食品相結合,量身定制膳食計劃,能為糖尿病風險人群提供一種控制每日血糖的綜合解決方案。 Alan Barclay:悉尼大學博士、澳洲注冊營養師 Alan Barclay博士指出,低GI和低GL飲食對改善糖尿病管理的效果已經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糖尿病飲食。在澳大利亞,GI值可以作為營養成分聲明或有GI基金會的背書出現在特定食品類別的包裝標簽上。同時,GI標識正在鼓勵食品配方的更新和含有更健康的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和飲料的研發,這將使澳大利亞的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大大受益。 黃德建: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黃德建教授指出,新加坡政府于2016年向糖尿病宣戰。從那時起,新加坡采取了許多措施來對抗糖尿病,其中包括對飲料中含糖量的監管和低GI主食的推廣。在此背景下,新加坡高等院校的食品科學家始終致力于以加工廢棄物、植物提取物等為功能原料,開發出控制高血糖的功能性食品。 林珊珊:悉尼科技大學糖尿病課程主任及資深講師,澳洲特級注冊營養師 林珊珊博士介紹了澳大利亞市場上的低GI產品(如大米、谷物、風味牛奶等),并講述了相關產品在制作日常低GI膳食中的實際應用,鼓勵消費者選擇低GI產品并用于日常飲食中,以支持糖尿病和體重管理及整體健康,同時也為企業開發相應低GI產品提供了參考。 會議期間,瑪士撒拉(上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燕谷坊全谷物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動態均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國藥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雅培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極地加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與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博仲盛景醫藥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江南米道江蘇科技有限公司、美安康質量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等企業分享了各自在低GI食品及食品原料開發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京東集團分享了我國低GI產品發展的行業數據和市場現況,并介紹了“京東低GI食品中食院技術支持自營專區”的工作進展。 會議的最后,組委會為部分企業授予了企業獎和產品獎,以表彰它們在推動低GI食品行業發展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其中,瑪士撒拉(上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DGI餅干(原味)等產品獲得“2023年度低GI新銳品類之星”,杭州與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低GI鷹嘴豆沙蛋黃酥等產品獲得“2023年度低GI產品創新之星”,浙江巨香食品有限公司的低GI多谷物面獲得“2023年度低GI主食品類之星”,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的“樂姿樂言”兩款產品獲“2023年度低GI體型管理品類之星”,雅培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的雅培益力佳SR(香草味)獲得“2023年度低GI保健食品品類之星”,江南米道江蘇科技有限公司獲得“2023年度GI產業先鋒獎”,內蒙古燕谷坊全谷物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獲得“2023年度GI產業融合卓越獎”,深圳動態均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獲得“2023年度GI技術創新獎”。 本次大會增進了國內外食品GI研究領域的互鑒交流,促進了國內外相關企業和產品的宣傳推廣。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將不斷完善面向全社會的低GI“產學研醫用育”公共服務平臺,為推動我國低GI食品行業健康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更多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