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題】 木棉皮 【拼音】 Mù Mián Pí 【英文】 Bark of Common Bombax 【拉丁文】 Bombax malabaricum DC. [Gossampinus malabarica (DC)Merr.] 【性味】 辛;苦;性涼 【歸經(jīng)】 胃;大腸經(jīng)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主風(fēng)濕痹痛;泄瀉;痢疾;慢性胃炎;胃潰瘍;崩漏下血;瘡癤腫痛 【藥用】 為木棉科植物木棉Bombax malabaricum DC.的樹皮。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形態(tài)】 木棉 落葉大喬木,高達(dá)25m。樹皮深灰色,樹干常有圓錐狀的粗刺,分枝干展。掌狀復(fù)葉;總?cè)~柄長10-20cm;小葉5-7枚,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0-16cm,寬3.5-5.5cm;小葉柄長1.5-4cm。花生于近枝頂葉腋,先葉開放,紅色或橙紅色,直徑約10cm;萼杯狀,厚,3-5淺裂;花瓣肉質(zhì),倒卵狀長圓形,長8-10cm,兩面被星狀柔毛;雄蕊多數(shù),下部合生成短管,排成3輪,內(nèi)輪部分花絲上部分2叉,中間10枚雄蕊較短,不分叉,最外輪集生成5束,花藥1室,腎形,盾狀著生;花拄長于雄蕊;子房5室。蒴果長圓形,木質(zhì),長10-15cm,被灰白色長柔毛和星狀毛,室背5瓣開裂,內(nèi)有絲狀綿毛。種子多數(shù),倒卵形,黑色,藏于綿毛內(nèi)。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海拔1400-1700m以下的干熱河谷、稀樹草原、雨林溝谷、低山,次生林中及村邊、路旁。 【產(chǎn)地】 分布于華南、西南及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顯微特征】 粉末特征:棕色。①纖維甚長,直徑10-35μm,壁厚,木化,有裂紋,孔溝多不明顯。②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24-58μm,稀至70μm。③粘液細(xì)胞單個散在或2-3個相集,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8-115μm用乙醇裝置觀察,可見粘液質(zhì)團(tuán)塊,微觀層狀紋理。④角刺中細(xì)胞帶橙棕色,呈類圓形、多角形或長方形,直徑10-50μm,壁厚至74μm,木化,胞腔內(nèi)含紅棕色或黃棕色物,偶亦含簇晶。⑤棕色塊隨處散在,形狀不規(guī)則,也有存在于薄壁細(xì)胞中,排列成行。另可見射線細(xì)胞、淀粉粒及木栓細(xì)胞。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剝?nèi)淦ぃ瑫窀伞?br /> 【參考文獻(xiàn)】 1.《生草藥性備要》:消瘡腫,止痛,敷跌打,消紅腫。又治木棉疔,煲肉食。 2.《本草求原》:治跌打,火瘡,活血。 3.《嶺南采藥錄》:治腰腳不遂,血脈頑痹,腿膝疼痛,赤白瀉痢。 4.《南寧市藥物志》:去濕熱。治血崩,金創(chuàng)。 5.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治慢性胃炎,胃潰瘍,產(chǎn)后浮腫。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