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夏枯草《青陽客棧》
【名稱】
夏枯草
【英文】
Common Selfheal Fruit-Spike
【拉丁文】
夏枯草 Spica Prunellae Vulgaris ,長冠夏枯草 Spica Prunellae Asiaticae
【異名】
夕句、乃東(《本經》),燕面(《別錄》),麥穗夏枯草、麥夏枯、鐵線夏枯(《滇南本草》),鐵色草(《綱目》),棒柱頭花(《中國藥用植物志》),大頭花(《浙江中藥手冊》),燈籠頭、羊腸菜、鎯頭草(《江蘇植物藥材志》),白花草(《河北藥材》),脹飽草(《山東中藥》),棒槌草(《中藥志》),干葉葉(《陜西中藥志》),鑼錘草、東風、牛牯草、地牯牛、廣谷草 (《湖南藥物志》),六月干、棒頭柱(《閩東本草》),夏枯頭(《全國中草藥匯編》),燈籠草(江蘇、四川),古牛草(四川),絲線吊銅鐘(廣東),牛佤頭(河南)。原植物夏枯草又名:麥穗夏枯草、鐵線夏枯草(《滇南本草》);長冠夏枯草又名:山菠菜(《中國植物志》)。
【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
【功效】
清肝明目,散結解毒。
【藥用】
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 或長冠夏枯草 Prunella asiatica Nakai [P. vulgaris L.subsp. asiatica (Nakai) Hara] 的果穗。
【應用】
用于目赤腫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夏枯草味辛能散,苦寒泄熱,善泄肝膽郁火,平降肝陽,故可用于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之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等癥,常配菊花、黃芩、石決明等以清熱平肝。若風溫上郁,或風熱偏盛,《臨證指南醫案》以本品配桑葉、連翹、草決明等疏風散熱、清肝明目;肝郁化火者,配香附,可加強其解氣郁、散火結之功,如《簡要濟眾方》補肝散;若陰血虧虛,至夜目珠痛甚,《張氏醫通》以夏枯草配當歸、白芍、地黃等滋陰養血,亦可加枸杞子、石斛等養肝明目之品。其清熱平肝之性,亦可用治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之高血壓,可單用或選配黃芩、鉤藤、牡蠣、白芍、地龍、杜仲等以平肝潛陽、泄熱降壓。如治療急、慢性肝炎,多配茵陳、黃柏、梔子等以清熱法濕。
用于瘰疬,癭瘤,癰腫瘡毒等。夏枯草清痰火,散郁結,舒暢氣機,適用于痰火蘊結、肝膽氣郁之瘰疬、癭瘤、癰腫等。《經驗良方》治瘰疬、馬刀,不論潰否,或日久成漏,單取本品煎服,虛甚熬膏用;還可與玄參、貝母、牡蠣、昆布、海藻之類同用,以增強其化痰軟堅散結之功,如《醫宗金鑒》夏枯草膏。一切癰疽腫毒,大都可與紫花地丁、連翹、忍冬藤、白芷等同用,以解毒消腫止痛;乳癰、腮腺炎,還可配赤芍、貝母以散結消腫。近用于治療淋巴結核、肺結核及腫瘤等有一定效果。
【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服。
【用法用量】
6.00 - 30.00 g
【形態】
1.夏枯草
多年生草本,莖高15~30cm。有匍匐地上的根狀莖,在節上生須很。莖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鈍四棱形,具淺槽,紫紅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無毛。葉對生,具柄;葉柄長0.7~2.5cm,自下部向上漸變短;葉片卵狀長圓形或卵圓形,大小不等,長1.5~6cm,寬0.7~2.5cm,先端鈍,基部圓形、截形至寬楔形,下延至葉柄成狹翅,邊緣具不明顯的波狀齒或幾近全緣。輪傘花序密集排列成頂生長2~4cm的假穗狀花序,花期時較短,隨后逐漸伸長;苞片腎形或橫橢圓形,具驟尖頭;花萼鐘狀,長10mm,二唇形,上唇扁平,先端幾截平,有3個不明顯的短齒,中齒寬大,下唇2裂,裂片披針形,果時花萼由于下唇2齒斜伸而閉合;花冠紫、藍或紅紫色,長約13mm,略超出于萼,長絕不達萼長之2倍,下唇中裂片寬大,邊緣具流蘇狀小裂片;雄蕊4,二強,花絲先端2裂,1裂片能育具花藥,花藥2室,室極叉開;子房無毛。小堅果黃褐色,長圓狀卵形,長1.8mm,微具溝紋。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2.長冠夏枯草
與夏枯草極相似,其不同點在于:植株較粗壯,花冠明顯超出于萼很多,長約為萼長的2倍,達18~21mm。
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叢中。分布于東北及山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產地】
1.夏枯草 主產于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多自產自銷,有時銷全國各地并出口。
2.長冠夏枯草 主產于東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均自產自銷。
【品種考證】
夏枯草始載于《本經》,列為下品。《新修本草》注云:“此草生平澤,葉似旋覆,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參花,五月便枯,處處有之。”《本草圖經》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今河東淮浙州郡亦有之,冬至后生葉似旋覆,三月、四月開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參花,結子亦作穗,至五月枯,四月采。”結合《本草圖經》“滁州夏枯草”圖觀之,可知其為Prunella vulgaris L. 或 P.asiatica Nakai而無疑。李時珍說:“原野間甚多,苗高一二尺許,其莖微方,葉對節生,似旋覆葉而長大,有細齒,背白多紋,莖端作穗,長一二寸,穗中開淡紫色小花,一穗有細子四粒。”亦指此而言。(《植物名實圖考》的夏枯草圖,亦與此吻合。由此可知,古代藥用夏枯草的品種和現時全國各地極大多數地區藥用情況完全一致。然而古代也曾有過混亂品種存在。如寇宗奭《本草衍義》云:“夏枯草,今又謂之郁臭,自秋便生,經冬不瘁,春開白花,中夏結子遂枯。”則是指夏至草(白花夏枯)Lagopsis supina (Steph.) IK.-Gal. [Marrubium incisum Benth.]而言。現時各地混稱夏枯草的草藥,還有唇形科的金瘡小草(白毛夏枯草)Ajuga decumbens Thunb.(江蘇、浙江)、檀香科的百蕊草 Thesium chinense Turcz.(山西、吉林)等十余種。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