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熊膽《中藥全書》
【名稱】
熊膽
【拼音】
Xiongdan
【英文】
Bear Gall
【日文】
ユウタン
【拉丁文】
Fel Ursi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肝、膽、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息風止痙,清肝明目。
【藥用】
本品為熊科動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或棕熊Ursus arctos Linnaeus的干燥膽。
【應用】
1.用于肝經熱盛,熱極生風所致的高熱、驚風、癲癇、手足抽搐。本品能清肝息風止痙。治小兒痰熱驚癇,可用竹瀝化服;治子癇,可單用本品溫開水化服。
2.用于瘡癰腫痛及痔瘡腫痛。本品能清熱解毒、消散癰腫。可用水調化涂于患部,或加入少許冰片,用膽汁涂。
3.用于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障。可外用滴眼或內服。此外,其清熱解毒之功亦用于熱毒壅結之咽喉腫痛。
【貯藏】
置石灰缸內,防潮,防霉,防泛油。
【用法用量】
內服,1~2.5g,多作丸、散,不入湯劑。外用適量。
【形態】
1.黑熊體長1.5~2 m,全身被黑色毛,帶光澤。頭部寬,吻部較短,鼻端裸出,耳較長, 生有長毛,頰后及頸部兩側的毛甚長,胸部有一V字形大白斑紋。四肢粗壯,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墊寬大,與掌墊相連,后足足庶墊寬大而肥厚,具爪,爪能彎曲,前爪稍長于 后爪。尾短。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南以及華南等地。棲息于混交林或闊葉林中。
2.棕熊體長約2 m,全身被黑棕色毛;頭闊而圓,耳較圓,被長而柔軟的毛,肩部隆起,胸部無V字形白斑紋;前足腕墊小,與掌墊間有毛相隔,爪側扁而彎曲。分布于東北、華北、、西藏、西南以及華南等地。棲息于闊葉林、針葉林或混交林中。
【產地】
主產于東北及云南、貴州、四川、青海、西藏、新疆,以云南產者質優,習稱“云膽”,東北產量較大,習稱“東膽”。
【品種考證】
《神農本草經》載有熊脂,列為上品。熊的肉、掌、膽、腦、髓、血、骨均入藥。蘇頌謂:“熊膽陰干用,然多偽者,但取一粟許滴水中,一道若線不散者為真。”李時珍謂:“按錢乙云,熊膽佳者通明,每以米粒點水中,運轉如飛者良,余膽亦轉,但緩耳。”
【商品規格】
1、以產地分云膽(云南產):膽囊皮殼薄而個大,多扁形,膽質黃亮,干者塊黃如琥珀,質松易碎,品質較優。東膽(東北產〉:皮多膽少,分1~3等。墨膽(陜西、甘肅產):內外黑色。2、以顏色分金珀膽:皮殼光亮,顆粒松脆,手捏之有颯颯之響聲,呈黃色透明的光澤如琥珀,腿內結末,金黃色發亮光。菜花膽。手 捏之也有響聲,但內容物色黃,而帶綠色光澤。墨膽:多為死熊之膽,色墨而與膠質。均以個大,膽仁金黃色、明亮,味苦回甜者為佳。
【化學成分】
含膽汁酸20%~80%,主要為熊膽特有的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優品可達70%以上,并有鵝去氧膽酸(chenodeoxycholicacid)、膽酸及去氧膽酸等。這些膽酸通常與牛磺酸(taurine)、甘氨酸結合,并形成鈉或鈣鹽存在,如牛磺熊去氧膽酸 (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及牛磺鵝去氧膽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前者系解痙有效成分。熊去氧膽酸熔點202℃,旋光度+53.07, 可借以與其他動物膽區別。
【理化鑒別】
1.取膽仁少許投入水中,可在水面盤旋而逐漸溶解,顯黃色線狀下沉器底而不擴散;另取膽仁碎末用火燒之則起泡而無腥氣。
2.取膽仁粉末在紫外燈下應顯黃白色熒光,而不應顯棕黃色光;另取粉末約0.2g溶于7%冰醋酸溶液20ml中,溶液不應顯淺藍色乳濁熒光(與牛、羊膽區別)。
3.取膽仁0.5g,用5%氫氧化鉀液溶解,煮沸水解后,加鹽酸酸化,以乙醚萃取,乙醚液水洗,蒸去乙醚,得游離的熊去氧膽酸及鵝去氧膽酸;提取物溶于2%氨水,再加10%氯化鋇溶液,濾過,沉淀(去氧膽酸鋇鹽)加10%碳酸鈉溶液,加熱,除去鋇鹽,加鹽酸酸化,用乙 醚萃取,蒸去乙醚,以醋酸乙酯溶解殘渣,放置后濾過;取析出的結晶(鵝去氧膽酸不析出結晶)干燥后測定熔點,如為202℃,則為熊去 氧膽酸。此法亦可精密稱量結晶,以測熊去氧膽酸的含量。
4.薄層層析:取膽仁約100mg,加甲醇10ml,溫熱使溶,放冷濾過,濾液濃縮近干,加20%氫氧化鈉溶液5ml,水浴水解5小時,放冷,加鹽酸至pH2~3,以醋酸乙酯萃取2次,合并醋酸乙酯液,濃縮至約5 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膽酸、熊去氧膽酸、豬去氧膽酸、鵝去 氧膽酸及去氧膽酸各約1mg,分別加甲醇1ml溶解作為對照品溶液。取上述溶液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用異辛烷-乙醚-冰醋酸-正丁 醇-水(10∶5∶5∶3∶1)的上層液展開16~18cm,取出,晾干。噴霧30%硫酸,105℃干燥10分鐘,供試品應有與熊去氧膽酸相同的斑點。
【藥理作用】
膽仁具解痙作用。云南墨膽的水溶液對離體蛙心少量興奮、大量抑制。熊去氧膽酸能促進體內疲勞物質的分解與排泄,并能增加維生素B1、B2的吸收。熊去氧膽酸對士的寧引起的小鼠中毒有解毒作用,與鵝去氧膽酸鈉及膽酸鈉合用,其作用能增強。尚有健胃、鎮痛及 促進膽汁分泌等作用。
【采收加工】
割取膽囊,將口扎緊,剝去附著的脂肪后懸掛通風處陰干;或晾8~10天后用竹片夾起,邊晾邊收緊夾板,使之扁平,直至全干。為保護野生動物,現已采用引流熊膽汁。
【炮制】
將原藥剝去皮膜,取膽塊,用時敲碎或研粉。
【性狀】
膽囊呈扁卵圓形,上部狹細,下部膨大呈囊狀,長10~20cm,寬5~10cm。表面灰褐色、灰黑色或棕黃色,有皺褶,囊皮薄,對光透視上半部常半透明。囊內有干燥的膽汁(習稱膽仁),呈塊狀、顆粒狀、粉狀或稠膏狀,金黃色,透明如琥珀,有光澤,質松脆者習稱“金 膽”或“銅膽”,黑色,質堅脆或呈稠膏狀者習稱“黑膽”或“鐵膽”;黃綠色,光澤較差質脆者習稱“菜花膽”。氣微清香或微腥, 味極苦而回甜,有粘舌感。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