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地錦草《中藥學7版》
【名稱】
地錦草
【拼音】
Dijincao
【出處】
《嘉祐本草》
【概述】
為大戟科植物地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或斑地錦E. maculata L.的干燥全草。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尤以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為多。夏、秋二季采收,除去雜質,洗凈、曬干。切段生用。
【性味歸經】
辛,平。歸肝、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應用】
1.熱毒瀉痢。本品有清熱解毒止痢,涼血止血之功效,故常用于濕熱、熱毒所致的瀉痢不止、血痢、便血。如《經驗方》以本品研末,米飲服之,用治濕熱瀉痢;若用治血痢、便下膿血者,可與馬齒莧、地榆等配伍以增強療效。
2.血熱出血證。本品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活血散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點,故用于多種內外出血證。如用治婦女崩漏,可單用為末,姜、酒調服(《世醫得效方》);若治外傷腫痛出血,可取鮮品搗爛,外敷患處。本品既能止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常與白茅根、小薊等藥同用,治療尿血、血淋。
3.濕熱黃疸。本品能清熱解毒,又能利濕退黃。可單用本品煎服,治療濕熱黃疸,小便不利,或與茵陳、梔子、黃柏等同用。
4.熱毒瘡腫,毒蛇咬傷。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具涼血消腫之功,故可用于熱毒所致之瘡瘍癰腫、毒蛇咬傷等證,常取鮮品搗爛外敷患處。
【用法用量】
煎服,9~2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
【臨床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要含黃酮類,如槲皮素及其單糖苷、異槲皮苷、黃芪苷等;香豆素類,有東莨菪素、傘形花內酯、澤蘭內酯;有機酸類,有沒食子酸及棕櫚酸等。尚含有肌醇及鞣質等。
2.藥理作用:地錦草鮮汁、水煎劑以及水煎濃縮乙醇提取物等體外實驗均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腸炎桿菌等多種致病性球菌及桿菌有明顯抑菌作用;同時具有中和毒素作用。本品尚有止血作用及抗炎、止瀉作用;其制劑若與鎮靜劑、止痛劑或抗組胺劑合用時,可產生解痙、鎮靜或催眠作用。最新研究表明,斑地錦水提液對急性炎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能顯著縮短小鼠眼血液凝血時間,止血作用明顯。
3.臨床研究: 據報道,地錦草及其制劑對細菌性痢疾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本品還可治療其他疾病,如:用鮮地錦草全草30~50g加紅糖15g水煎內服,治療乳糜尿、小便混濁,療效較好(浙江中醫雜志1994,11:522);用地錦草、鐵莧菜、海金沙、青香薷水煎服或用鮮品搗汁,直接服用,治療嬰幼兒急性腹瀉96例,總有效率97%(江西中醫藥1996,6:11);用地錦草、煨葛根,配伍黃連、木香、黨參、白術等水煎內服,治療慢性結腸炎58例(其中經纖維腸鏡檢查:粘膜充血及水腫27例,糜爛或潰瘍者8例),總有效率96.6%(吉林中醫藥2000,5:24);此外,地錦草還可用于治療鉤蟲感染性皮炎、急性支氣管炎等。
【參考文獻】
1.《嘉祐本草》:“主通流血脈,亦可用治氣。”
2.《本草綱目》:“主癰腫惡瘡,金刃外損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3.《本草匯言》:“地錦,涼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藥也。善通流血脈,專消解毒瘡。凡血病而因熱所使者,用之合宜。”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