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抗阿米巴原蟲作用 體外試驗白頭翁煎劑于1.60,白頭翁皂甙于1∶500能抑制阿米巴的繁殖,而煎劑于1.40,皂甙于1∶200時則能完全抑制阿米巴原蟲的生長。每日給煎劑1g/kg或皂甙1g/kg連續6日,能明顯抑制大白鼠體內阿米巴的生長。
3.抗其他病原體作用 白頭翁60%乙醇浸膏或水液于5%濃度5分鐘即可殺死陰道滴蟲。另報道白頭翁粉殺滴蟲的MIC為2mg/ml。此外,白頭翁及其復方如白頭翁湯對皮膚真菌、酵母菌、錐蟲、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頭翁素有較強的殺滅真菌作用。白頭翁還 對小白鼠流感病毒感染有輕度抑制作用,其水浸液可延長感染流感病毒PR8株小鼠的存活時間,減輕肺部炎癥。
4.其他作用 白頭翁乙醇提取物有鎮靜、鎮痛作用。
【采收加工】
種植在第3、4年的3~4月或9~10月采根,一般以早春3~5月采挖的品質較好。采挖出的根,剪去地上部分,保留根頭部白色茸毛,洗去泥土,曬干。
【性狀】
根長圓柱形或圓錐形,稍彎曲,有時扭曲而稍扁,中部或下部有時分出2~3支根。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較粗糙,有不規則縱皺紋或縱溝;皮部開裂或脫落而露出黃色木部,可見縱向突起的網紋,且常有朽蝕而成的凹洞;根頭部稍膨大,有時分叉,頂端殘留數層鞘狀 葉柄及幼葉,密生白色長絨毛。質硬脆,折斷面稍平坦,黃白色,皮部與木部間多有裂隙。氣微,味微苦澀。
【食療】
1.白頭翁薏苡粥
2.白頭翁粥
【附方】
1.治熱痢下重 (《金匱要略》白頭翁湯)
2.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內冷痛 (《圣濟總錄》白頭翁丸)
3.治冷勞泄痢,產后帶下 白頭翁(去蘆頭)半兩,艾葉(微炒)二兩。為末,以醋一升,入藥一半先熬成煎,復方余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飲送下;(《圣濟總錄》)
4.治溫瘧發作,昏迷如死 用白頭翁一兩,柴胡、半夏、黃芩、檳榔各二錢,甘草七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5.治外痔 用白頭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搗紅貼之,逐血止痛。(《衛生易簡方》)
6.治男子疝氣,或偏墜 用白頭翁、荔枝核各二兩。俱酒浸,炒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7.治陰癲 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之。隨傷腫處以敷之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外臺》)
8.治不問男婦,遍身疙瘩成塊如核,不紅不痛,皂痰流注而成結核 (《壽仕保元》醉翁仙方)
9.治小兒禿 取白頭翁根搗敷一宿,或作瘡,二十日愈。(《肘后方》)
10.治氣喘 白頭翁二錢。水煎服。(《文堂集驗方》)
【成藥】
1.白蒲黃片
2.白頭翁片
3.治痢合劑
4.二白苦艾合劑
【臨床研究】
1.治療消化性潰瘍 將白頭翁、生黃芪、蜂蜜按6:3:8的比例制成“胃痛靈”糖漿。制備時先將白頭翁、生黃芪用清水漂洗,并浸泡一晝夜,然后用文火濃煎2次去滓,取上清液,另將蜂蜜煮沸去浮沫,加入藥液中濃縮成糖漿。每服20m1,日服3次,飯前用熱開水沖 服。共治療消化性潰瘍147例,其中胃潰瘍56例,結果痊愈18例,好轉31例,無效7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78例,痊愈31例,好轉44例,無 效 3例;復合性潰瘍13例,痊愈2例,好轉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1.8%。中醫分型觀察,本品對胃陰不足型療效最佳,虛寒型、氣 虛型次之,對肝郁型療效較差,對血瘀型、痰濁型無效[1)。
2.治療阿米巴痢疾 50%白頭翁煎劑,每日服5-10ml,一日3次。治療26例,結果全部治愈。白頭翁15-30g,水煎分3次服。7日為一療程。病情重者另用白頭翁30-50g煎成100ml藥液保留灌腸,每日一次。治療23例,結果全部病例7日獲愈。
3.治療瘰疬 白頭翁30g,水煎,每日分4次服。治療30例,效果良好。
4.治療崩漏 白頭翁60g,地榆碳60g。水煎15分鐘,過濾,去渣,加入紅塘,文火煎3-5分鐘,每日1劑,分2次服。治療18例,結果均有效。
5.治療牙痛 白頭翁全草制成沖劑(每劑20g),成人每次1-2劑,每日1-3次,口服。治療25例,效果良好。(2-5引自《現代中藥臨床研究》,79)
【參考文獻】
[1)尤仲偉,《胃痛靈糖漿”治療消化性潰瘍147例的療效分析》,江蘇中醫雜志,1982,(3);18
【藥論】
1.論白頭翁藥性 ①張山雷:“白頭翁之氣味,《本經》以為苦溫,吳綬改作苦辛寒,石頑改作微寒。詳《本經》主溫瘧狂易等證,仲景以治熱痢下重,決非溫性,改者是也。溫瘧狂易,皆屬熱病,惟苦能泄降,寒能勝熱,是以主之。寒熱癥瘕,積聚癭氣,有由于血熱 瘀滯者,苦辛泄散,而入血分,則癥瘕積聚癭氣可消,故并能逐血止痛,療金瘡也。鼻衄,又血熱上涌之證,苦能泄降,而寒以勝熱, 證治皆合。《本經》之溫字,必傳寫之誤矣。”(《本草正義》)②王劍賓:“諸家以其能治熱痢而謂其苦寒,余據《本經》苦溫之說, 用治寒痢,亦頗有效。可知白頭翁之治痢,其效在燥而不在溫或寒。凡利由腸必挾濕而失其收縮之力,故不問寒熱,凡濕重皆當用燥濕 收縮之藥。白頭翁以燥腸濕見長,故為治痢之要藥,寒者可與溫藥同用,熱者可與清藥同用。凡溫性藥之可以兩用者不乏其例,明乎此 則可以免寒溫之惑矣。”(《國藥詮證》)
2.論白頭翁治痢機制 李東垣:“張仲景治熱痢下重,用白頭翁湯主之,蓋腎欲墜,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膻腥鼻衄,無此不效,毒痢有此獲功。”(引自《綱目》)
【附注】
(1)白頭翁全草搗爛時有強烈催淚刺激性氣味(原白頭翁素),可作為皮膚發泡藥及農藥等。
(2)各地商品“白頭翁”來源比較復雜,有的分屬于不同的科屬;也有是同屬植物,如東北區尚以興安白頭翁P.dahurica(Fisch.)Spreng., 朝鮮白頭翁P.cernua(Thunb.)Bercht.et Opiz.及細葉白頭翁P.turczaninovii Krylov et Serg.的根;內蒙古、青海等地除用細葉白頭翁 外,還以蒙古白頭翁P.ambigua Turcz.ex Pritz.的根入藥。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