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木蝴蝶《青陽客棧》
【名稱】
木蝴蝶
【拉丁文】
Semen Oroxyli
【異名】
千張紙、兜鈴、大刀樹、三百兩銀藥(《滇南本草》),玉蝴蝶(《張聿青醫案》),云故紙(《獸醫常用中藥》),破布子、白故紙、海船果心(《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白玉紙(《中藥志》),白千層、紙肉、故紙、洋故紙、鴨船層紙(《廣西中藥志》),千紙肉(《嶺南草藥志》),海船皮(《四川中藥志》),滿天飛(《全國中草藥匯編》)。原植物木蝴蝶又名:毛鴉船(四川)、朝筒(云南思茅)、牛腳筒(海南)。
【性味歸經】
味微苦、甘,性微寒。歸肺、肝、胃經。
【功效】
利咽潤肺,疏肝和胃,斂瘡生肌。
【藥用】
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 Oroxylum indicum (L.) Kurz [Bignonia indica L.] 的成熟種子。
【應用】
用于咽喉腫痛,喉痹,聲音嘶啞,咳嗽。木蝴蝶性微寒,體輕善開,功善清熱利咽,潤肺開音,常用于風熱犯肺所致的咽喉紅腫疼痛,可與金銀花、沙參、麥冬等同用以清熱消腫,潤肺利咽;若見聲音嘶啞,發聲困難者,則配桔梗、蟬衣、胖大海等宣肺開音藥。對于外感風熱或痰熱蘊肺所致的咳嗽,可與款冬花、杏仁、桑白皮等化痰止咳藥同用。
用于肝胃氣痛。木蝴蝶能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可單味研末陳酒調服;若與木香、金鈴子配伍則療效尤佳。也可用于其他因氣機不暢引起的腹脹、胸脘痞滿、噯氣等癥。
用于瘡瘍潰后久不收口,浸淫瘡。木蝴蝶外用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對于癰疽潰后久不收口,以及濕熱所致的下部浸淫惡瘡、膿水淋漓者,均可用木蝴蝶外貼,也可研末撒布瘡面或用菜油調敷。
【用法用量】
6.00 - 9.00 g
【形態】
小喬木,高7~12m。樹皮厚,有皮孔。小枝皮孔極多而突起,葉痕明顯而大。葉對生;大型奇數二至四回羽狀復葉,著生于莖干近頂端,長60~160cm,寬20~80cm;小葉多數,小葉柄長5~10mm,小葉片三角狀卵形,長6~14cm,寬4~9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而偏斜,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干后發藍色。總狀聚傘花序頂生,長40~150cm,花梗長約7cm;花萼鐘狀,長2.2~4.5cm,寬2~3cm,紫色,先端平截,宿存;花冠橙紅色,肉質,長3~9cm,鐘形,直徑5~8.5cm,先端5淺裂,裂片大小不等;雄蕊5,插生于花冠筒中部,伸出于花冠外;花絲基部被綿毛,其中1花絲較短;花盤大,肉質;花柱長5~7cm,柱頭2片開裂。蒴果木質,扁平,闊線形,下垂,長4O~120cm,寬5~8.t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邊緣稍內彎,中間有一條微突出的背縫,成熟時棕黃色,沿腹縫線裂開,果瓣具中肋。種子多數,種子連翅長6~7.5cm,寬3.5~4cm,除基部外,全被白色半透明的薄翅包圍。花期7~10月,果期10~12月。
生長于海拔1000m以下的山坡、溪邊、山谷或灌木叢中。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產地】
主產于云南、廣西、貴州等地;福建、廣東、海南、四川等地亦產。銷全國。
【品種考證】
本品始載于《滇南本草》,以千張紙為名,云:“千張紙,此木實似扁豆而大,中實如積紙,薄似蟬翼,片片滿中,故有兜鈴、千張紙之名。”木蝴蝶之名則見于《綱目拾遺》云:“木實也。出云南廣志府,形似扁豆,其中片片如蟬翼。”又云:“出廣中,乃樹實也。片片輕如蘆中衣膜,色白似蝴蝶形。”《植物名實圖考》云:“千張紙生廣西、云南、景東、廣南皆有之。大樹,對葉如枇杷葉,亦有毛,面綠背微紫。結角長二尺許,挺直有脊如劍,色紫黑,老則迸裂,子薄如榆莢而大,白色,形如豬腰,層疊甚厚,與風飄蕩,無慮萬千。”以上所述植物形態及其附圖特征,與現代所用的木蝴蝶原植物一致。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收成熟果實,曝曬至果實開裂,取出種子,曬干。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附方】
1.治急性氣管炎,百日咳 木蝴蝶3g,安南子10g,桔梗5g,甘草3g,桑白皮10g,款冬花10g。水600ml,煎取200ml,加冰糖100g,溶化于藥液,制成糖漿。1日數次,頻頻服之。(《現代實用中藥》止咳糖漿)
2.治干咳、聲音嘶啞、咽痛喉痛 木蝴蝶2.4g,胖大海9g,蟬蛻3g,甘草6g,冰糖適量。水煎服。(中山醫學院《中藥臨床應用》木蝴蝶湯)
3.治久咳聲啞 ①千張紙6g,玄參9g。水煎調冰糖服。②千張紙6g,浙貝母3g,菊花9g。和冰糖燉服。(《福建藥物志》)
4.治慢性咽喉炎 木蝴蝶3g,銀花、菊花、沙參、麥冬各9g。煎水代茶。(《香港中草藥》)
5.治肝氣痛 木蝴蝶二三十張,銅銚上培燥研細。好酒調服。(《綱目拾遺》)
6.治中心視網膜炎 千張紙6g,截葉鐵掃帚30g,鴨肝1個。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