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以下種類的子實體在分布地區作馬勃入藥:①白禿馬勃 Calvatia candida (Rostk.) Hollos 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青海、新疆、云南、西藏。②頭狀禿馬勃 Calvatia craniiformis (Schw.) Fries 分布于吉林、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③網紋馬勃 Lycoperdon perlatum Pers.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地區。④小馬勃 Lycoperdon pusillum Batsch ex Pers.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地區。⑤梨形馬勃Lycoperdon pyriformeSchaeff.ex Pers.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地區。⑤樹皮絲馬勃Mycenastreum corium (Guess. ex DC.)Desv. 分布于遼寧、內蒙古、河北、寧夏、甘肅、青海、新疆。⑦傘菌狀灰菇包 Secotium agaricoides (Czern.)Hollos 分布于內蒙古、河北。⑧鉛色灰球菌Bovista plumbea Pers.分布于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云南。⑨長根靜灰球菌Bovistella radicata (Dur. et Mont.)Pat.分布于遼寧、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⑩中國靜灰球菌 Bovistella sinensis Lloyd 分布于華北、中南、西南地區。⑾浮雕禿馬勃Calvatia caelata(Bull. ex DC. )Morg. 分布于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
【化學成分】
脫皮馬勃子實體含亮氨酸、酪氨酸、尿素、麥角甾醇、類脂質、馬勃素(Gemmatein)及磷酸鈉等。埃蕈干子實體含抗壞血酸105毫克/100克,脫氫抗壞血酸54毫克/100克;鮮子實體相應含11毫克/100克,6毫克/ 100毫克;尚分離出馬勃素的葡萄糖甙。(1)脫皮馬勃 含亮氨酸、酪氨酸、尿素、類脂化合物、麥角甾醇、馬勃素(gemmaetin)及磷酸鈉等,另報道孢子水提物中含有馬勃菌素(calvacin),為一種熱中度穩定的粘蛋白。(2)大馬勃 含類脂化合物。
【采收加工】
夏秋兩季子實體剛成熟時及時采收,拔起后,除凈泥沙,干燥。本品在霉雨季節生長很快,4~5日即成熟,應注意適時收采。過早過遲均影響質量。
【炮制】
《品匯精要》:“去膜用。”《綱目》:“凡用,以生布張開,將馬勃于上摩擦,下以盤承,取末用。”《本草從新》:“彈之粉出,取粉。”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硬皮,剪成小塊。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塵。
【附方】
1.治咽喉腫痛,咽物不得 蛇蛻皮一條(燒令煙盡),馬勃一分。上件藥細研為散,以綿裹一錢,含咽津。(《圣惠方》)
2.治走馬喉痹 馬屁勃、焰硝各一兩。上為末,每用一字許,吹入喉內,吐涎血出,愈。(《綱目》引《經驗良方》)
3.治骨鯁于喉 馬勃、白礬灰、牛蒡子(炒)、陳皮(去白,焙)各半兩。為細末,用漿水丸如櫻桃大。口中含化下。(《圣濟總錄》)
4.治久嗽 馬屁勃,不以多少,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湯送下。(《普濟方》馬尼勃丸)
5.治失聲不出 馬屁勃、馬牙硝等分。研末,砂糖和丸,芡子大,噙之。(《綱目》引《摘玄方》)
6.治積熱吐血 馬屁包,為末,砂糖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下。(《袖珍方》)
7.治癰疽 馬勃擦粉,米醋調敷即消;并入連翹少許,煎服亦可。(《本草匯言》引《外科良方》)
8.治聤耳 馬勃、薄荷、桔梗、杏仁、連翹、通草。制散,清水調服。(《雜病源流犀燭》馬勃散)
9.治臁瘡不斂 ①蔥鹽湯洗凈,拭干,以馬尼勃未敷之。(《綱目》引仇遠《稗史》) ②馬屁勃一兩,輕粉一錢,三七根末三錢。各為細末。先用蔥鹽湯洗凈拭干,次敷藥末。(《洞天奧旨》斂瘡丹)
【參考文獻】
《名醫別錄》:味辛,平,無毒。主惡瘡馬疥。
《本草備要》:輕,解熱,外用敷瘡。辛平輕虛。清肺解熱,東垣普濟消毒飲中用之。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吹喉中良,或加白礬或硝掃喉,取吐痰愈。鼻衄失音。外用敷諸瘡良。
《本經逢原》:馬勃輕虛上浮,力能散肺中邪熱,故治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諸病。東垣治大頭瘟咽喉不利,普濟消毒飲用之。然須生蜜拌妥,入水調散不浮,方可煎服。
《得配本草》:辛,平。入手太陰經。清肺金,散血熱,解頭毒,治咽喉。
佐鼠粘、玄參,治溫毒發頤。拌沙糖、井水,治積熱吐血。
《本草分經》:辛平而散。清肺解熱,治喉痹咽痛。外用敷瘡最為穩妥。
【藥論】
對馬勃敷惡瘡、治喉癥的評價 ①吳儀洛:“每見用寒涼藥敷瘡者,雖愈而熱毒內攻,變生他病,為害不小。此藥(馬勃)辛平而散,甚為穩妥。”(《本草從新》) ②張山雷:“馬勃,《別錄》雖止有治惡瘡馬疥一說,蓋既能散毒,又能燥濕,以療濕瘡,固得其宜,故弘景亦謂敷諸瘡甚良。今人用以為金瘡止血亦效。寇宗奭謂以蜜拌揉,以水調呷,治喉痹咽疼,蓋既散郁熱,亦清肺胃,確是喉病良藥。東垣普濟消毒飲用之,亦是此意。瀕湖謂清肺,散血熱,解毒,內服外敷,均有捷驗,誠不可以微賤之品而忽之。”(《本草正義》)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