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漏蘆《青陽客棧》
【名稱】
漏蘆
【英文】
Uniflower Swisscentaury Root
【拉丁文】
祁州漏蘆 Radix Stemmacanthae Uniflori ,禹州漏蘆 Radix Echinopsis Latifolii
【異名】
野蘭(《本經》),鹿驪(《本草經集注》),鬼油麻(《日華子本草》),和尚頭(《吉林中草藥》),大頭翁(《東北中草藥》),龍蔥根(河南),毛頭(江蘇),祁漏蘆、禹漏蘆(《中國藥材商品學》)。原植物①祁州漏蘆又名:大花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打鑼錘(河南),狼頭花、大口袋花(內蒙古),獨花山牛蒡。②禹州漏蘆又名:藍刺頭(《東北植物檢索表》),單州漏蘆、火絨草(《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火絨根子(《山東煙臺中草藥》),牛蔓頭、大口袋花(《內蒙古中草藥》),驢欺口(《中國植物志》)。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胃、大腸、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活血通乳。
【藥用】
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 Stemmacantha uniflorum (L.) Dittrich [Cnicus uniflorus L.; Rhaponticum uniflorum (L.) DC.] 或禹州漏蘆 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 的根。
【應用】
用于乳癰、瘡癤腫毒。漏蘆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尤善通乳,故為治療乳癰之要藥,常與蒲公英、瓜蔞、牛蒡子等同用,或與瓜蔞、蛇蛻相伍,如《局方》漏蘆散;用于瘡癤腫毒,可配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或與黃芪、連翹相伍,如《集驗背疽方》漏蘆湯;治腮腺炎,可與板藍根、大青葉配伍;治淋巴結結核,可與夏枯草、連翹、貝母同用。
用于產后乳汁不下。漏蘆善于通乳,常與穿山甲、王不留行、通草等配伍,或與石鐘乳、瓜蔞根相伍,如《千金要方》漏蘆散。若屬氣血虛弱所致乳汁不足者,可配伍黃芪、當歸、豬蹄等大補氣血之品,以助生化之源。
【注意】
瘡瘍陰證及孕婦禁服。
【用法用量】
9.00 - 15.00 g
【形態】
1.祁州漏蘆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cm。根狀莖粗厚,主根圓柱形,直徑1~2cm,上部密被殘存葉柄。莖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單生,有條紋,具白色綿毛或短毛。基生葉有長柄,葉柄長6~20cm,被厚綿毛;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全為橢圓形,長12~25cm,寬5~10cm,羽狀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狀深裂或深裂,兩面均被蛛絲狀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及上部葉較小,有短柄或無柄。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直徑約5cm;總苞寬鐘狀,基部凹;總苞片多層,具干膜質附片,外層短,卵形,中層附片寬,成掌狀分裂,內層披針形,先端尖銳;花冠淡紫色,長約2.5cm,下部條形,上部稍擴張成圓筒形,先端5裂,花蕊5,花藥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頭2裂,紫色。瘦果,倒圓錐形,長5~6mm,棕褐色,具四棱;冠毛剛毛狀,具羽狀短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海拔390~2700m的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樺木林下。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山東、河南、四川等地。
2.禹州漏蘆
多年生草本,高約1m。莖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上部密生白綿毛,下部疏生蛛絲狀毛。葉二回羽狀分裂或深裂,上面疏生蛛絲狀毛或無毛,下面密生白綿毛,邊緣有短刺;基生葉有長柄,葉片矩圓狀倒卵形,長約20cm;上部葉漸小,長橢圓形至卵形,長10~20cm,基部抱莖。復頭狀花序,集合成圓球形,直徑約4cm;頭狀花序長近2cm,外總苞片剛毛狀,基部聯合;內總苞片外層的匙形,先端漸尖,邊緣有篦狀睫毛;內層的狹菱形至矩圓形,先端尖銳,中部以上有睫毛;花冠筒狀,裂片5,條形,淡藍色,筒部白色;雄蕊5,花藥聚合;子房倒鐘形,被茸毛,柱頭2裂。瘦果,圓柱形,密生黃褐色柔毛;冠毛長約1mm,下部連合。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生于林緣、干燥山坡、草叢向陽處。分布于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地。
【產地】
1.祁州漏蘆 主產于河北的唐山、遵安、遷安,遼寧綏中、朝陽,山西榆次。此外,陜西、山東、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均有野生。河北產量最大,供應東北、華北、西北以及上海等地。
2.禹州漏蘆 主產于山東、河南、內蒙古等地。除本省自銷外,還供應華東、中南、華南等地。
【品種考證】
漏蘆始載于《本經》,列為上品。《本草經集注》未記述其形狀。其后歷代本草,雖有記載,但品類不一,眾說紛壇。如《新修本草》謂漏蘆“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如細麻……蒿之類也。”《本草拾遺》則云:“樹生,如茱萸樹。”《蜀本草?圖經》云:“葉似角蒿。”《日華子》謂:“形并氣味似于牛蒡,頭上有白花子。”《本草圖經》則載有單州、沂州、秦州、海州漏蘆四種,各有附圖。可知以上諸本草所述品種繁復,大多與現代所用的菊科植物祁州漏蘆、禹州漏蘆(藍刺頭)不同。惟《本草圖經》單州漏蘆附圖,其形狀與今之禹州漏蘆(藍刺頭)比較相似。明《救荒本草》亦載有漏蘆,云:“苗葉就地叢生,葉似山芥菜而大,又多花……葉中攛葶,上開紅白花。”據其所述形態及所附圖形,與今之祁州漏蘆相符。
【商品規格】
祁州漏蘆:又名白頭漏蘆、和尚頭、大腦袋花、獨花山牛蒡。為祁州漏蘆的根。主產于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以條粗、干燥、外皮灰黑色、質堅實、不劈裂者為佳。
禹州漏蘆:又名藍頭漏蘆、華州漏蘆、球花漏蘆、藍刺頭、毛頭、龍蔥根等名稱。為禹州漏蘆的根。主產于安徽、河南、江蘇、湖北等地。以粗大、干燥、質堅者為佳。
除上述品種外,在江蘇等地尚有以菊科植物東南藍刺頭Echinops grijisii Hance的根作禹州漏蘆使用。在新疆地區又以菊科植物新疆藍刺頭Echinops ritro L.的根作漏蘆使用。
(責任編輯:Doctor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