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地丁 又名:華南地丁。為植物華南龍膽帶花的全草。多干燥皺縮成不規(guī)則團塊,根部土黃色。用熱水浸軟,攤開觀察:莖自基部叢生,多數(shù),紫紅色,頂端具淡紫色或淡土黃綠色的鐘狀花。葉兩兩對生,長圓形至長橢圓形,葉柄較短或無;近基部的葉密集,形狀較大,上部的葉稀疏,形狀較小。質(zhì)地較脆而易碎。有青草氣,味淡而稍苦。以株矮小,葉色青、花色紫者為佳。
【藥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100%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大腸桿菌、流感桿菌、白喉桿菌、綠膿桿菌、白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仰制作用。1:4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亦有抑制作用。本品醇和水提取物(濃度分別為31mg/ml和62mg/ml)對鉤端螺旋體有抑制作用。紫花地丁提取物在低于毒性劑量的濃度下,可完全抑制愛滋病毒(HIV)的生長。紫花地丁的二甲亞砜提取物有很強的體外抑制HIV活性,相應(yīng)的甲醇提取物也有此活性,但不及二甲亞砜提取物,這些提取物同時還有細胞毒性作用。
【采收加工】
5~6月間果實成熟時采收全草,洗凈,曬干。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凈,稍潤,切段,干燥。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附方】
1.治癰瘡癤腫 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紫背天葵子各一錢二分,銀花三錢。水煎服,藥渣搗敷患處。(《醫(yī)宗金鑒》五味消毒飲)
2.治乳吹并一切毒 黃花地丁(即蒲公英)、紫花地丁各八兩。以長流水洗凈,用水熬汁去渣,又熬成膏攤貼。(《惠直堂經(jīng)驗方》地丁膏)
3.治瘡毒氣入腹,昏悶不食 紫花地丁、蟬蛻、貫仲各一兩,丁香、乳香各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證治準(zhǔn)繩》)
4.治腮腺炎 鮮紫花地丁9g,白礬6g。共搗爛外敷患處,每日換1次。(《青島中草藥手冊》)
5.治淋巴結(jié)核 地丁15g,夏枯草12g,元參9g,大貝母9g,牡蠣15g。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闌尾炎 紫花地丁、金銀花各30g,連翹、赤芍各15g,黃柏9g。水煎服。(《寧夏中草藥手冊》)
7.治腸炎痢疾 紫花地丁、紅藤各30g,螞蟻草60g,黃芩10g。煎服。(蘇州醫(yī)學(xué)院《中草藥手冊》)
8.治黃疸內(nèi)熱 地丁末,酒服三錢。(《乾坤秘韞》)
9.治前列腺炎 紫花地丁、紫參、車前草各15g,海金沙30g。煎湯,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數(shù)日。(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10.治熱病發(fā)斑 紫花地丁、生地各15g,赤芍、丹皮、連翹各9g,生石膏30g(先煎)。煎服。(《安徽中草藥》)
11.治麻疹熱毒 紫花地丁、連翹各6g,銀花、菊花各3g,水煎服。(《陜甘寧青中草藥選》)
12.治目赤腫痛 紫花地丁、菊花、薄荷各9g.赤芍6g。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13.治毒蛇咬傷 鮮犁頭草、鮮瓜子金、鮮半邊蓮各適量。共搗如泥,敷患處。
14.治外傷出血 鮮犁頭草、鮮酸漿草各適量。共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扎。(13~14方出自《河南中草藥手冊》)
【參考文獻】
《本草綱目》:苦辛寒,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
《本草乘雅》:丁為干火,地在氣中,順承天施而成物者,地也。故主形骸地屬,失承天施,為癰,為丁,為瘰,為疬。使之仍順乎天施,而暢于四肢,美之至者也。
《本草備要》:瀉熱解毒。
辛苦而寒。治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
《本經(jīng)逢原》:治疔腫惡瘡,兼療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其花紫者莖白,白者莖紫,故可通治疔腫。但漫腫無頭,不赤不腫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陰疽也。
《得配本草》:辛、苦,寒。治有名癰疽,無名腫毒,兼治乳癤痘疔。
【藥論】
1.論紫花地丁的使用宜忌 ①王遜:“大抵毒初起及腫毒膿未盡時,以此解毒。若將平復(fù)宜補時則不用也。”(《藥性篡要》) ②張山雷:“地丁專為癰腫疔毒通用之藥,瀕湖《綱目》稱其苦辛寒,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然辛涼散腫,長于退熱,惟血熱壅滯、紅腫焮發(fā)之外瘍宜之。若謂通治陰疽發(fā)背寒凝之證,殊是不妥。”(《本草正義》)
2.紫花地丁治黃疸喉痹 沈金鰲:“紫花地丁,《綱目》止療外科癥,但考古人每用治黃疸喉痹,取其瀉濕除熱之功也,大方家亦不可輕棄。”(《要藥分劑》)
(責(zé)任編輯:Doctor001) |